我为什么会点到这片文章中:公司怎么用知乎做营销?看懂这16张PPT就够了
今天在学习知乎营销的过程中,我在某网站中,进行了大量的站内的搜索,搜索结果很正常的出现了一写列的文章标题,基本上这个时候,我就很正常的进入文章筛选的阶段,一般筛选步骤都是直接看标题,可想而知,标题的重要性。
我的文章内容这么好,你们这些只看标题的实在是太肤浅了
当我们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肯定都是付出了很多的心血,甚至是好几天不眠不休才写出一篇还算比较满意的文章,写完发现头发都白了,希望很多人能看到,能觉得我写的文章是确实有用的。当时的心理活动应该是符合马洛斯 需求理论的第4层或者是第5层。
读者在筛选的时候,是个什么心理??
对于读者以及作者这两个角色的转变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估计要转变个成百上千次,甚至这些转变我们都是潜移默化,无意识的转变。我们的文案编辑每天都陷入文章怎么没人看的尴尬之中,为此,我们会去不断的寻找“干货”,研究目标用户,我时常忘记了自身。
能不能看到一篇文章的时候停下来,想象我怎么会在茫茫文海中发现它?
如文章开头所说,我在结果中,连续过掉了将近100片文章,我看文字的速度我估算起来应该是每秒钟10-20个字(算是比较慢的吧),这个时候我内心产生了一个声音:我的天,这么垃圾,看来又要浪费我的时间了,放弃吧。但又有另一个声音对我说:来都来了,再看看吧,万一后面有符合的文章,没看到岂不是很可惜,难道去逼的网站上面面看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么?我被第二种声音说服了,继续往下面翻,但是我下意识的提高了我的检索文字的速度。
以上可以看出:所有的读者在寻找文章阅读的时候,
都是带着需求来的。有明确需求的读者基本上会去搜索;
没有明确需求的读者:会按照自身的舒适区去挑选文章阅读。
这也变相说明:娱乐版块都是比较受欢迎的原因:毫无目标的人群占据了大多数。
这片文章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兴趣
或者说他的标题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兴趣,重新回到我这次搜索的目标需求上面:怎么做知乎营销。更加深层次的理解是:我作为一个新手应该如何做知乎营销,如何有效的吸引更多人进行关注
这本身也符合人类的基本的欲望诉求——想要提高自己。并且我希望能找到切实有效的干货操作步骤来指导我,这也正是干货类具有指导性的文章比较吸引读者发的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小白用户比较多的缘故。
言归正传,这个标题——“公司怎么用知乎做营销?看懂这16张PPT就够了”究竟哪里撩到了我?我在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在大脑中对其中的某些词汇进行了自动的替换和脑补:公司这个名词主语替换成了我,营销这个宾语我自动脑补了长尾词:推广、吸粉、成为大V、钱,如果没有后半句话,我会在自己的大脑中问自己一个问题,对呀,该怎么做呢?还有这会不会又是一篇无病呻吟、故弄玄虚的文章呢? 但是幸运的是,他的标题存在后半句,作者提供了解决思路,因为大约每秒20字左右的速度,可以确保大多数人都能看到这里
公司怎么用知乎做营销?看懂这16
首先除去标点符号,突然出现的16是个关键
突然有一种反差感,多年来的语文经验告诉我,出现什么 “看懂这”、“学完这、”、“研究完”、“熬过这”、“只需要”等这些词组的时候,我知道安利要来了。因为,我整个高中都是这么被渲染过来的:
老师:熬过这个几年,你们就解放了。。
父母:只要你考上大学你就自由了。。
电影:只要我干完这一票,我就退出江湖。。
老人:只要等你们都结婚生子了,我也就安心了。。
我写到这里,发出一声感叹,我去你大爷的心理学、我去你大爷的神级文案教程,教的都是我从小到大知道的东西,我开始怀念过去,当年还没有这么多的套路,人心也还是比较的纯洁,不像现在,老酒装新瓶,出来卖。
总之:后半句话就是提出一种解决方案,和强心剂,只要这么干就行了,就成功了。
难怪:马云老师出身、老罗老师出身、老俞老师出身。都是套路啊。
套路很深,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