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短的回顾
杜威把哲学解释为是一般化的教育理论,是作为审慎进行的实践的教育理论。也就是说,前面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教育哲学,杜威只是没有用哲学的术语来表述罢了。
前面的23章按照逻辑顺序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5章)教育的一般特征,把教育看作社会群体赖以维持其继续生存的过程。主要内容有,教育是社会生活的需要,是社会传承的需要,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教育是一种指导,教育是生命的成长,习惯的养成,内在的教育目的才能改变人,发展人。
第二部分(6-17章)民主主义教育的主要因素。包括何谓民主(没有阶级的差别,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参加社会活动,依据自己的特长为社会上的其他人提供服务,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推动社会进步),民主社会中教育的目的;在成长过程中兴趣的作用和本质,及兴趣与训练的关系;经验与思维的关系;教育中的思维实际上应该遵循思维的发生规律;教育方法只有和思维方法合拍是才有作用。方法不是外在于材料的东西,只会合材料结合在一起。教育中的材料,最重要的是教材。教材需要与生活对接,只有这样,地理、历史、科学才有学习的价值和必要性。
第三部分(18-23)目前实现民主的标准中所遇到的种种限制及如何突破这种种限制。民主社会中,不存在阶级的对立,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为他人服务,并在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的自由沟通,而沟通的过程就是再教育的过程,也是将个人经验社会化的过程。但在非民主社会中,阶级的对立,各种职业之间隔阂阻碍了经验的交流。各种事业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材料和方法,于是形成了教育上的“均势”。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阶级对立,体现在哲学上就是认知二元论,体现在教育思想中就是劳动和闲暇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对立、个性与联合的对立、文化与职业的对立。在辨析中,我们超越了这种对立,回到了第一部分中所提及的许多概念。如,人类的冲动和本能与自然的力量有着生物学上的连续性;心灵成长取决于参与具有共同目的的共处活动;自然环境的影响是通过在社会环境中运用他们而产生的;为了社会的不断进步运用具有个别差异的愿望与思维的必要性;教学方法与学科内容的内在统一性;目的与手段的内在连贯性;认可心灵就是觉察和检验行动意义的思维。这就是杜威对民主主义教育的基本定位。
二、哲学的性质
为了说清楚哲学是什么,先要搞清楚三个概念:总体性、普遍性、终极性
总体性不是指没有希望的一件数量的加法工作,它是指对于所发生的许多事件的反应方式的一致性。所谓“一致性”也不是指字面上的同一性,而是通过调节使得行动保持一种平衡。
终极性不并不是说经验终结了,枯竭了,而是指深入到事物的更深的意义——深入到表层一下发现事物的联系,并且锲而不舍。
普遍性是说哲学的态度反对孤立地对待事物;它设法把行动放在它的背景中——这个背景就构成它的意义。
哲学和知识的不同
知识,有根据的知识,就是科学;它所代表的对象是已经根据理性决定、整理和处理了的。
哲学是关于可能的事物的观念,不是关于已成的事实的记录,和一切思维相同,它是假设性的。它的价值不在提供解决的办法,而在于界说困难,并暗示应付困难的方法。
哲学是一种智力和情感的倾向,而教育可以看作塑造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类的基本理智和情感的倾向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哲学和教育走到了一起。哲学甚至可以解释为教育的一般理论。
本章小结:本章首先回顾了前面的讨论,揭示其中所包含的哲学上的争论,然后把哲学解释为一般化的教育理论。哲学是思维的一种形式,它和一切思维一样,起源于经验材料中的不确定的事情,它的目的是要找出困惑的性质,制定消除困惑的假设,并在行动中加以检验。哲学的思维有它的特殊性,就是它所对付的种种不确定性出现在广泛的社会情况与目的之中,存在于那种有组织的兴趣和制度上的要求的冲突之中。因为,要使各种对立的趋势能和谐的重新调整,唯一的方法是通过改变情绪的和理智的倾向。所以,哲学同时就是明显地表述人生的各种兴趣,提出使多种兴趣实现更好的平衡的观点与方法。因为教育是一种过程,我们所需要的改造可以通过它完成,而不致永远是所想做的事情的假设,所以,我们有理由提出,哲学乃是作为审慎进行的实践的教育理论。
2018/2/24
PS: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打卡第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