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很有规律的现象,很多求助者会这么说:我很痛苦,我渴望改变,但我没有选择。
为什么没有选择呢?我们把问题归为难以控制的环境,归为充满敌意的社会,世界的不公平,或者原生家庭的问题(这意味着我无法改变过去)
这些外在因素在不停地影响我们,让我们觉得自己没有选择。所以,我们停下来,觉得无能为力。
与其陷入不知所措的绝望,不如让我们一起反躬自问:人生没有选择,那是真的吗?人生有没有选择这个问题,是开启改变的前提问题。你相信你的人生真的会陷入没有选择的绝境吗?如果你相信它是真的,那么你就失去了改变的可能。
想必读到这里,你也不禁问自己:人生无法选择改变吗?相信很多的人的答案一定是:不,我相信我可以改变。是的,你的答案没错:关于改变,你其实一直都有选择。
以下的每个问题都请你觉察一下,你选择相信了什么。
当你想做一件事情,但你觉得自己不行,你已经做了选择;
当你想要实现一个目标,比如减肥,你跟自己说:这个事情对我很难,因为我喝凉水都会长胖,你已经做了选择;
当你买了书放在那里从来不读,你同样做了选择。
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
你为自己不改变找的所有借口,像是没钱、没时间、太麻烦、没必要……它们统统都是你的选择。甚至连你告诉自己“我没办法”,那也是你的选择。
意识到你有选择的力量,这是我们开始改变的前提。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没有选择呢?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常常认为自己是环境的受害者。比如说,我现在在做一份不那么喜欢的工作,我没有办法去做一份我希望的理想的工作。因为我需要养活自己,外在的环境要求我得养活自己,所以我没得选择。
受害者思维将会带来很多恐惧,试想一个人无论是把自己当成某人某事或者某个环境的受害者,都是不可能没有恐惧的。
其实,只要向内探索一下,就会觉察到这个例子底下流动的念头很多,都离不开恐惧、担忧:你不愿为自己喜欢的工作去冒险,万一失败了呢(你会找出很多失败的例子为自己的恐惧作证)?我要是在哪些方面再优秀一些就有信心了,我再多一点证书就有信心了(事实上,当你取得证书,你或许又会对自己说,好像还差点实战经验。)你看,当你选择了恐惧担忧的时候,无论你做什么,头脑都有理由让你不敢迈出改变的步伐,让你认为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
这是否让你你很容易想到另一个问题:既然我有选择,那我现在过得不好,是不是我自己错了?
我希望你不要这么想。将选择的问题聚焦在对错上,只会让自己多了些自我评判带来的罪责,对实际情况没有任何帮助。
恐惧成为我们拿回选择力量的障碍,这时候我们记得质疑下自己的念头:我真的像自己想的那么不堪吗?那些失败一定会发生在我身上吗?当质疑出现,就是改变的开始——我有了质疑信念的选择。
改变需要勇气
在心理咨询里,我们始终承担起自己对改变的责任,帮助他们看清自己做出的选择。但是我必须说,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这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需要巨大的勇气。
斯科特·派克(Scott Peck)是美国著名心理医生,他有一本经典的书,叫《少有人走的路》。
在书里,他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年轻的时候,因为责任心太强,他总是把工作日程表排得满满的,别的同事每天下午4点半就下班了,他却要接诊到晚上八九点。这样,他老婆抱怨他不回家,他也很疲惫,有很多怨言。
有一天,他就去找他的主任医生商量,问能否安排他几周不接来访者。
主任医生听完他的抱怨,同情地说:“哦,我看到你遇到麻烦了。”
他很感激地说:“谢谢您,那您认为我该怎么办呢?”
那个主任医生又重复了一遍,说:“我不是告诉你了吗?你现在有麻烦了。”
派克很生气:“是啊,我是有麻烦了,所以才来找您啊,您认为我该怎么办呢?”
主任却说:“好好听我说,我只和你再讲一遍,你要认真听好:
我同意你的话。你现在确实有麻烦了,你的麻烦跟时间有关。是你自己的时间,不是我的时间,所以不是我的事。
如果你听到一个领导跟你讲这种莫名其妙的话,估计你也会生气。当时派克医生就气得要命,觉得这个主任简直不可理喻。
可是三个月后,他忽然就认识到了:主任说得没有错。
我的时间是我的责任,如何安排时间应该由我自己来负责。花更多的时间接待来访者,这也是我自己选择的结果。
那他当初为什么要去找主任说呢?他其实是在说:“为我负责吧,你可是我的上司,我没有选择,只有你能帮我选择。”
你看,一个训练有素的心理医生,都会不自觉地把选择的责任推给别人,更何况我们这些没有受过训练的普通人?
所以,选择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勇气。可是,没有什么比走一条很难的路更能促进人的自我发展了。
改变需要自我觉察,学会反躬自问。
改变需要勇气,但只有勇气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觉察自己信念的能力。只有看见自己的信念,学会去质疑那些念头,多问几遍:这是真的吗?你会发现内在会自动指引你找到与此相反的证据,那些看起来坚不可摧的信念将变得摇摇欲坠,由此能触发改变。
有这样一个例子:来访者的妈妈是一个非常焦虑的人,经常指责和打骂她,这给她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全感。可是,当她自己当了妈妈,有了女儿之后,她也经常指责自己女儿的种种不是。
有一天她来跟我说:“你知道吗,有时候我羡慕我妈妈。我妈妈有很多问题,可她的人格是完整的。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都是别人有问题。可是这么多年,我读了很多书,受了很好的教育,我反而分裂成了两个人。
一方面,我很像我妈妈,另一方面,我又很厌恶自己像她;一方面我不停地指责女儿,另一方面,我又在不停地指责,那个指责我女儿的自己。”
这里面需要指出的是:
她跟她妈妈不同的地方,是有价值的。因为她有内省。反省并不轻松,它有时候还让人痛苦,可这正是改变的契机。
最后,讲一个故事。
据说,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的咨询室里放着一根三面柱。柱子的一面刻着“我很可怜”,另一面刻着“别人很可恶”,最后一面刻着“怎么办?”。
每次有来访者到他的咨询室里,他都会拿出他的三面柱,问来访者:“你选择谈什么呢?”
现在,如果你面前也有一根三面柱,我问你同样的问题,你会怎么选择呢?
最后的最后,有一个小建议:
学会觉察自己的念头,也就是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看见那些念头之后学会质疑念头,质疑固有的思维模式,是改变的开始。
如果我们感觉对生活无能为力,失去了选择的力量,那么请告诉自己:至少我还有质疑的权利,我选择去质疑那些看起来很有道理,实则不合理的信念,找出相反的例子,你会发现这一选择会让你开启一个全新的道路。
改变,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