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本具足。所以他们从小就有一个本事——不悔过去、不惧未来、活在当下。咱们回想,幼儿头一分钟还在跟家长扯皮,下一分就可以玩在一起;小学生一方面忧虑考试考不好,转眼就可以专注在自己爱的事情上,尽情体验;哪怕是中学生,被社会影响逐渐加深,他们依旧可以一边极其担忧考试成绩,一边浪费大部分的时间而不选择马上学习。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活在当下!后悔?青春无悔!恐惧未来?青春无敌!
看到这里,估计每位家长心都要碎了。好一个“活在当下”啊,有时候真是急死我们了!不如,我们先来看一则故事吧:
一位和尚背柴下山,遇到一少年。少年手捂蝴蝶,要跟和尚打赌,赌手中的蝴蝶是死的还是活的? 赢的就可以得到和尚背后的柴。和尚同意,并猜道:“蝴蝶是死的。”少年哈哈大笑,把手张开,蝴蝶就飞走了。和尚说:“好!这担柴归你了。 ”说完,和尚放下柴,也开心地走了。
少年不知和尚为何如此高兴,背上柴,高高兴兴的回家了。回家后,少年高兴的跟父亲说起这担柴的由来。父亲立即带儿子负荆请罪,拜见和尚,说出实情——“师父说蝴蝶死了,你会放了它,赢得一担柴;师父若说蝴蝶活着,你便会捏死蝴蝶,也能赢得一担柴。 你以为师父不知道你的算盘吗?人家输的是一担柴,而赢的是慈悲啊。”
我们对待孩子是不是也可以向和尚学习呢?我们与孩子间的对错,其实并无意义。让你成为你自己人生的主人,去体悟、经历每件事,哪怕面对你“无论如何也要赢,不劳而获的得到柴”的野心,也权当成全。
面对孩子,我们不是不想赢,不是赢不了,而是明知会输,也心甘情愿,因为我心中有更大的愿景——成就你!好吧,明知深渊,娃,没事,跳!
此刻,你一定会说,不是说控制孩子么?怎么明知深渊,还支持他跳?!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是鲁莽和偏执,而是给孩子特殊时期的生命支持。
3岁的孩子喜欢用“不”来彰显自己不与妈妈是共生关系,13岁的孩子喜欢用“谁的青春不迷茫”来宣告自己的独立和与众不同,更年期的“孩子”(父母)喜欢在亲人身上争取到更多的看到和理解……
那么,在他们这些特殊时期,我们与其大道理、苦口婆心、训斥,不如退而求其次的观望、甚至支持。“明知山有虎”是现状,只有当我们允许了“虎山行”的任性,这个“偏”也就没有了心理意义。一切均被允许,信任你生本具足,娃,没事,跳!
“跳?爸爸妈妈,你们疯了么?”——3岁的孩童因被信任,反而会问“妈妈,是这样的么?”;13岁的孩子因被信任,反而会说“爸爸,学习压力有点大,但是还好,我能行”;更年期的父母因被信任,反而会格外平静。
是的,信任就是赋予责任,以支持他绽放生命为目的,逐渐将孩子可以负责的领地空间扩大,那么,他就真的可以逐渐、尽早的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我们也愉快的目送他渐行渐远!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是狂妄和鲁莽,而是信任孩子的勇气和协助成才的自信。
青春期的孩子们,有的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用刘海遮住半个脸颊;有的喜欢修剪眉毛;大部分喜欢网络交际、网游;有的喜欢课余时间出去转转,买点零食;有的喜欢聊聊异性;有的喜欢玩恶作剧……每件事都可以上纲上线的大加干涉、严令制止,每件事也都可以云淡风清。
因为我们知道“明知不可为”是生命成长本应该有的体验欲望,那么“而为之”就是我们成人对这个生命的顺遂。一切均被允许,信任你生本具足,娃,没事,跳!
“跳?爸爸妈妈,你们确定么?你们真的支持我,无条件的爱我么? ”
“孩子,爱你的独一无二。”
“爸爸妈妈——”(无限感动)
孩子因为我们的充分信任而充满力量,于是重新考量“不可为”,做“可为有意义的事”。
所以,想控制孩子,只需一招——信任。这份信任是协助孩子做到。孩子,当我们感知你的生命波形走低时,我就是你的加油站;当你的生命波形走高时,我是你的助推器。让我们一起顺遂生活中的每一个际遇:让“对”,是成功的体验;“错”,是试错的经验。
因为,我们生本具足,所以让我们各自做好自己,把“控制”的他求,转化成“信任”的自求。
各自安好,便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