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常言:“养儿防老、养儿防老、养儿防老”
养儿育女真的能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提供保障呢?
对当前社会生活体制来说,答案难以预料。要想达到这个预期结果,太难!
首先,亲子之间的关系要好,而且是【一直好】的那种。
想一想,你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目前怎么样?许多家庭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仅仅是通过一些形式勉强维系着一种表面上的关系,事实上,彼此之间极度不信任,甚至充满着怨念。
其次,儿女要有出息,人只有在富足的时候才会大方和包容,才具备向外给予的条件。
假如儿女自己生活过得都紧巴巴的,任何额外的负担都会让其心烦意乱,视为包袱。就算真让他们去做一些事,去付出一些,大部分情况下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试问,这种低质量的赡养是你想要的么?
很多大户人家,父母在世的时候兄弟姐妹之间虽然很孝顺,但是不要忽略底层经济逻辑。那是因为有东西可分,有利可图。
社会上,因为父母去世之后争夺家产而大打出手的案例,不胜枚举。
以极限思维去思考,如果你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留给后代,只有一身病痛和负债,那必然是久病床前无孝子!
由此可知,养儿防老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实现起来却越来越难。
究其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失败,更不是因为人类品行进化的倒退,
而是,我们早已身处社会进展的快车道。
纵观古今,我们能够看到和对比生活方式的更迭。
古代,更多地是自给自足式的生活,生活成本低相应地生活水平也非常低。
人们大部分处在停滞,基本上不流动的情况下。
而且,人的大脑从小被儒家,被孝道观念反复洗脑。
甚至,孝顺的程度会成为地位晋升和个人德行的风评标准。
由此可见,前者是力所能及,后者是内在约束。
再加上农业社会家庭是解决生老病死的所有问题的主题,除此之外并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公共基础设施去解决人的生老病死等不可避免的核心问题。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社会伦理非常繁杂,细致到从称呼到行为的每一个细节都提供标准和规范。
所有的这一切都围绕着家庭展开。因为家庭是解决生老病死核心问题的基础平台,其它的一切行为规范都基于此。
然而,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更迭后,我们却已经被动地被洗盘,被动地朝着效率在进化。
当社会的基础结构从农业社会升级到工业社会之后,许多原本由家庭内部提供的功能都被逐渐剥离出来,成为一种可以购买的社会服务。
譬如说做饭、打扫卫生这种之前一直由家庭内部成员无偿完成的工作,现在就可以通过外卖和家政平台得到解决。诸如此类的功能将会越来越加速剥离出来成为可以购买的公共服务。
因此,与养老相关的一切功能性服务也会逐渐被剥离出来,由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共服务构建起一种养老服务套餐。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购买能力选择不同的套餐搭配。
从而我们能够看到的是:
当所有需求都剥离之后,情感和陪伴功能将会是最后被剥离的部分。
如果说幼儿园是工业时代的社会化抚育方式,那么养老院就是工业时代的社会化养老方式。
与农业时代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把原本由各个家庭提供的服务剥离出来,以一种集约化的公共服务来替代。
可想而知,农业时代的分工协作主要集中在家庭内部,属于特定人员、特定环境和特定背景的产物。不追求社会效率,只追求家庭内部的平衡。
然而,工业时代的父母们随着社会的进程,已经被动纳入了一种分工协作的社会生产体系。
进而,使得小孩的抚育就需要从千千万万的家庭中剥离出来,并由一种公共服务来替代。
如果,你看清了这个脉络,你就会发现工业时代的社会基础结构升级是从拆解传统的家庭结构开始的!
在拆解的过程中,对人的功能性要求会越来越专业而不是面面俱到。
在父辈时代,家庭中的女性基本上都会做饭甚至是做衣服,家庭中的男性都会修水管、懂电路、甚至修自行车和收音机之类的东西。
然而,这一代人大多不会,因为前者可以找家政,后者可以找物业,由专业提供这种服务的人来完成更加的便捷。
在市场化的情况下,只需要为这种服务付钱就行了。大家都更加专注于自己更擅长的部分,然后通过市场化的分工协作方式,让一切有序运转起来。
那些曾经都需要在家庭内部获得满足的需求,逐渐都有了公共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现代的家庭结构对人的多样性功能要求越来越低,反而对挣钱能力的要求则越来越强。这些变化都是顺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升级而自然而然形成的趋势,而且不可逆!
在全面工业化的社会中,养育儿女的最大价值并非防老。
因为作为生老病死中的养老部分也必然会进化出符合工业化社会特征的公共养老方式。或者说,围绕养老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会被拆分为各种功能并以公共服务的方式提供。而且,这也顺应传统家庭结构及其功能设置的瓦解趋势。
当每一个人的价值都通过同一套社会标准来做出判断之后。虽然会极大地促进个体、群体之间的相互竞争,从而提高整体的社会效率,但同时也加剧了人的工具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精神结构会在外力的干扰下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也越来越难以自我调节,从而使得自我不断被拆解的支离破碎,无法形成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和价值判断的有序体系。
用更加通俗的话来描述表象就是:人在整个社会越来越统一的标准体系的牵引下,人的行为、思维、语言、观念都会加速趋于一致,在高度同质化又高度一致性的评判体系中,人所遭受的竞争压力会指数级的上升,从而从四面八方感受到各种形式的挫败和压力,如同置身于徒手攀爬悬崖的现场,前进无比艰难,坠落就在一瞬间。
由此滋生出来的恐惧、焦虑和不安,会让自己如同一辆失控的车极速奔驰在不限速的高速之上。
养育儿女对于工业化时代的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能够为自己构建起一个抵御外部攻击的堡垒:具体来说,任何为人父母者,天然都拥有被依赖和被认可的价值。
在这种天然就不需要证明的关系中,父母在养育儿女的时候所获得的价值认可,以及所凸显的重要性,能够形成一种不依赖于社会评价体系和量化标准的内部价值判断。
一个再无能的父母,在未成年儿女的世界中都会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这种角色和关系所赋予的价值,能够为生存竞争中的失意者构建起一道屏障。
从而让人找到新的驱动力—养育儿女的责任感和社会认可度,以及为之付出所滋生出来的价值感,能够形成一种自我驱动力的闭环。恰恰是这种自洽的内在自我价值判断的闭环,为自己的生活构建起一道抵御外部社会评价体系攻击自我的屏障。
这恰恰是养育儿女最大的作用所在!
时代已变,观念也应相应地调整。在抚育儿女过程中,我们更多关注的不应该是防御,而是凸显父母在儿女心目中那个天然的价值!
对孩子应该多陪伴、多呵护、同步成长;而不应该被工业时代的生产结构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本质关系。#养老##情感情感##亲情#�#教育#�#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