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不只是冷冰冰的数据和变量,它也要面对热腾腾的生活。由此诞生了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这个概念,是被称为“美国心理学之父”的威廉·詹姆斯提出的。
功能主义有三大特点
一、人是会变的
功能主义认为,人的心理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比如我们接到老板的电话,和接到陌生的推销电话,热情的程度肯定不一样。但是,也不能说“热情”或“冷淡”就是“我们”固有的心理特点。
就像孩子在写作业时只能保持十分钟的专注,但是玩游戏却可以保持一整天。
面对这种情形,父母就会认为孩子的专注力有问题。其实,孩子只是对写作业没有兴趣才不专注。
如果我们描述自己的心理特点时,可以加一个词,叫“暂时”。不要说“我的性格很内向”,而是说“我暂时表现得很内。
二、变化有目的
功能主义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功能主义认为,一个人不但可以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环境。功能主义的“功能”,就是适应环境的意思。
比如,在一个高强度的工作岗位上,很多人总是爱发脾气。功能主义者认为,也许换一个岗位,他们就不会有这么大脾气了。
如果我们把心理现象跟环境结合起来,再看各种行为,就会发现没有好行为和坏行为,只有适应这种环境或适应那种环境的行为。
采用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避免很多冲突。
三、接纳与改变的可能
功能主义的重点是帮助我们去接纳和改变。它把“人”看成一个主动的、有力量的、有无限可能的个体。
功能主义把个人行为,看做是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这不但能增加我们对行为本身的接纳,同时也提供了改变的可能。
接纳比较好理解,改变好像不太符合逻辑:行为不是由环境决定吗?不改变环境,一个人怎么改变自己呢?
请注意:功能主义并不是把人当做受困于环境的产物。它一直在强调,人有变化的灵活性。人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恰恰是因为他们在发挥自己的潜能,随机应变。
尽管功能主义在学术界没有留下太多的影响,但是它的视野和理念,启发了很多人。
简单的总结一下,功能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可变的。同时,它把人的变化和环境关联起来,认为环境在塑造人,人也在发挥自主性去适应环境。
前面讲到的结构主义和本节的功能主义,它们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今天我们看一个人,既会看他稳定不变的心理特点,也会关注他在环境中的变化和成长,这两个视角是完全可以结合起来的。
【李松蔚:心理学通识】~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