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四 11月17日 持续分享第128天
生活中常有“斗米养恩,升米养仇”的事件发生。往往我们会站在道德的尺度上,去指责那些忘恩负义的“白眼狼”,而没有去仔细思考这背后的隐秘。今天看过一篇文章,才明白或许你的给,其实是在要。
布莱克曼在《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一书中说,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叫“病理性利他。”
这是一种投射和与受害者认同之间的组合。帮助贫困者,使你自己忽略自己的口欲驱力,而它却被投射到了接受者身上,你病理性的享受被照顾的满足感,与此同时,以剥夺来惩罚你自己,以便缓解因为你的贪婪而产生的内疚感。
如何理解这段话呢?简单来说,如果我帮助别人,帮助到了连自己都比别人过得差的话,这就叫做病理性利他。
很多老人追着给孩子喂饭,其实就是这样的心理。逼孩子吃东西,只是老人内在的投射,因为童年时期的客观原因,经常得不到足够的食物,所以也会把好吃的留给孙辈。这种付出,这种对对方的给予,很多时候往往是在满足自己的渴望。因为潜意识中,我们觉得自己不配享受,不值得拥有,但仍然渴望去享受,去拥有,于是,当我们有这种渴望念头的时候,我们会认为不对的,不该有的,不配得到的,然后又对自己有这些贪婪的念头和欲望产生内疚,为了缓解自己的内疚,我们宁愿去照顾那些我们认为值得拥有这些东西的人。我们觉得是在给,其实是在。
然而,任何人之间都需要一种平衡,没有人渴望总是获得别人的恩惠和好处。如果付出和得到失去了平衡,过多得到的那一方就会承受价值感的挫败,有内疚,也有被控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攻击。当一个人是病理性利他主义者的时候,身边的人,会有种不可名状的难受,在这样的关系里,往往会让另一方想要远离。就像一句歌词中唱到的那样“为你付出那么多,你却从未感动过”,也许我们该想一想,在满足别人之前,先要满足自己,只有真实的去爱自己,才能真正的去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