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年1月19日
内容:《与自己和解》P193—203
【读书心得】
读《与自己和解》这本书之前,只是想着把他当做一本心灵鸡汤的书来读,没想着把它作为一本心理学的专业书来读,但读到最后,不仅了解了内心的小孩,也清晰了自己童年的创伤,知道了许多疗愈自己的方法,这里边讲到的内容,在听过的一些关于创伤疗愈的课程里也有听到过,只是没有把它当作专业术语去了解他的意思,比如涅槃
涅槃是佛教用语,意译为“灭度”寂灭”、“安乐”、“解脱”、“不生”、“无为”等 。它指超脱生死的境界,也指僧尼死亡。涅槃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
涅槃的概念在佛教中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佛教徒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修行,佛教徒希望能够达到涅槃的境界,从而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精神上的彻底安宁和平静。
涅槃的字面意思包括“灭”和“灭度”,其中“灭”指的是灭除生死因果,“灭度”则是指度脱生死瀑流。涅槃还有“寂灭”、“安乐”、“解脱”、“不生”、“无为”等含义,这些含义都指向了超越生死轮回、达到精神解脱的理想状态
在佛教经典中,涅槃通常被描述为一种超越世俗烦恼、达到精神解脱的最高境界。它不仅是个人修行的目标,也是佛教教义的最终归宿。
读完整本书后觉得这本书或许可以作为创伤疗愈的入门书来读,而不仅仅是一本心灵鸡汤的书,在我们读这本书之初,书友分享时在探讨,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该怎么解读,我还纳闷,为什么这么纠结于一字一词呢。一本书读下来方才领悟,这本书不仅要读,还要深入地理解,更要去练习,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就有很多的道理。
【问题思考】
1.领悟了四种“食粮 ”的教导,今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第一种“食粮”来源是意志--我们最深层的欲望。意志为我们带来生存的活力。我们需要深入观察自己所欲求的东西的本质,了解它是善还是不善。我们的欲望可能是追求享乐,这很危险:我们的欲望也可能是要报仇,想惩罚某人。而佛陀的欲望为开悟的心、初心。我们需要有很强的愿力以维持初心。
第二种“食粮”是心识,这指的是我们的集体意识、集体能量。为了自己,为了孩子我们需要有一个安全的环境,那里的集体能量是善的,有益于身心的。
第三种“食粮”是感官的印象,指的是我们在音乐、杂志、电影、对话以及广告的内容中吸收的东西,我们需要选择自己消费的对象,决定什么可以消费,什么不可以消费。每一位心理治疗师都需要建立一个僧团,那个僧团每个星期相聚,给予你保护与滋养。不然,你将会筋疲力尽,无法再帮助别人。
第四种“食粮”是可进食的食物。我们应该只是吃为身心带来安详与健康的食物。我们应以保持内心慈悲的方式进食。
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能量场,比如读书、品茶、禅修等等,经常经自己充电。
用书籍点燃心灯,
让阅读唤醒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