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四册阅读完,进一步复盘整理,拟分三到四篇进行梳理思考。
(1)学习老鹰的视野,宏观看全局
工作中常常做软课题研究,也就是偏理论性的、宏观的研究。这类研究往往难以量化处理,趋势类判断又是几十年后的事情,就很难体现研究的实效性和应用性。不像技术类的产品,看得见摸得着。
但是宏观类研究是否重要呢,当然重要。只是对宏观问题的研究,是否做到了全面、系统。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正是点出了全局性、宏观视野的重要性。不同于人的眼睛,牛羊的眼睛在两侧,便于掌握360度的周边环境,可以说是量变,但是鹰的眼睛从高空俯视,从平面到立体,信息视野从量变转为质变。
毛选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点出来战略的全局性和战斗的局部性,有了全局才能懂得取舍,特别是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要集中优势兵力便只有放弃该放弃的。懂得了全局,便会把握关键的局部在哪,哪些节点上的战役是不容有失的,哪些是可以暂时放弃的。
在过去的工作中,宏观研究、全局研究,感觉偏虚的原因,是在于对问题的分析不够透彻,对现状的掌握不够充分。主席的游击战,是以空间换时间,并提升自身能力,积极防御并为反攻做准备。能够这么做的前提是在全局上看到了敌人的强大是有条件的、更面临各种矛盾和纷争,我们的弱小是暂时的,有广大人民群众基础,是可以不断成长的。思维模式决定了行动定力,正是对全局的把控,主席才能看到那些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同样的,在工作过程中,对政策的理解,对国内外形势、技术的判断,不能做到清晰明了,眼中看到的只是雾茫茫一片,当然只能随波逐流,甚至无头苍蝇了。
(2)注重输入的量与质,积累够了才能有思想
全局定方向,细节定成败。1930年,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写下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因为离一线太远,收资太麻烦,而自作聪明的利用便捷的互联网。利用网络不是问题,关键是对互联网的信息资料,有没有进行深刻思考,并与事实印证。
工作后,便不太爱看专业书,偶尔需要的时候翻一翻。论文、报纸文章零散的看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解概念,前沿技术理论听过一次便人云亦云,谈得还挺热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刻画的多么形象,因为不知,便不想知,反正混在大锅粥里,那么多“竽”,谁又认真去辨识。
可是欠下的债,耍的小聪明,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已。同样的一套本领,有人兢兢业业积累十年,有人眼高手低的看了十年,在关键的时候,有本事的人总是会脱颖而出。感觉并不牢靠,经过大脑加工形成的知识才能真正指导未来。
积累不够的时候,连现状都不了解的时候,还是踏踏实实低下头,一点点的操练起来吧。
关联思想:
你对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反对本本主义》
因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实践论》
关联金句: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 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实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