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败茅屋中,虚弱的声音传出“咳咳,儿子,这副竹简你一定要读”
“父亲,不要离我而去呀!”满眼泪水的少年跪在床前。
“拿上竹简与我塌下的钱去私塾,一定要去”,钱少年很熟悉,外圆内方,上面刻着篆书“五铢”,虽然不识字,但也知道离不开钱,可写得密密麻麻的竹简有什么用呢?
“这钱...”少年有些明白为什么家里总交不上租子了。
“听着,有书才能识字,去做个读书人!”话音刚落,人便没了生息。少年强忍着悲伤,为父亲掩好草席,不是不想安葬,心有余而钱不足。
按照传统,少年继承了父亲的名字,将夜,也遵循父亲遗志进入私塾求学。私塾讲师是位整天板着脸的老夫子,在他的讲解下,将夜了解到竹简的内容叫《三字经》。
“你的父亲很爱你”老夫子如是说着,将夜泪流满面,他明白了父亲的苦心。不识字的人只能从事最低贱的工作,而他有了别的选择。
从此,将夜嗜书如命,他的底子比其余同学都差,能付出的也只有时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同学们有地主的宝贝儿子,有屠户的胖小子,有县令的公子,谁也看不上将夜这个佃户的儿子,时不时捉弄一番,将夜无从反抗,只是增加了读书时间。
一晃就是7个春秋,当年的同学早已各回各家,只有将夜成了老夫子真正的弟子,饱读《易》、《春秋》的他,站在了县令的府邸中。
“大人,您真的可以推举我为茂才吗?!”将夜的声音中带着颤音。
“当然,只要你把私塾给我就行”,那是老夫子仅有的遗产。
“好,我现在就搬出去!”将夜行动很迅速,县令的反应也很及时,强闯县衙被乱棍打出的将夜明白了县令的意思,再也不见。
将夜走了,带着老夫子留下的书简,离了这片伤心地,只留下了一个孤决的背影。
又是十年,恰逢董卓祸乱中原,将夜仗着读书识字,在曹操军中混了个仓曹,从此士卒闲谈多了一个话题:秉烛夜读的将夜。
从戎三十载,时任中书令的将夜,卧在床榻上嘱咐着“孩子,一定要做个读书人!那是向上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