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的晚上,我的朋友圈里,绝大多数热爱陕西文物的朋友们,都在转发有关CCTV-3播出的《国家宝藏》节目。在陕西文博界的关注度,绝对不亚于春节联欢晚会,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杜虎符和《阙楼仪仗图》依次亮相,为大家送上一场文化盛宴——
1、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唐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外径4.6厘米,链长7.5厘米。香囊为银制,外观呈圆球形,通体镂空葡萄和花鸟纹。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分割成上下两个半球,内设两层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安放半圆形盂。外壁、机环、金盂三者之间,可以自由转动,由于重力作用,香盂始终保持平衡,其中香料不会洒落。
2、杜虎符 战国至秦
1975年出土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桥村,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古代用于调动军队的凭证,分为左右两半,右半边留在京师,左半边颁发给屯驻在外的军队。需要调兵的时候,使者持右半边虎符前往军队,长官将左、右两半边验合后,军队才可以听从朝廷指挥。这件虎符上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
3、《阙楼仪仗图》 唐
1971年发现于乾县唐乾陵东南的懿德太子墓,分别绘制于懿德太子墓墓道的东西两壁,高约296—420厘米,宽约976—928厘米,画面壮阔,人物众多,以山为背景,描绘出阙楼、城墙和各类仪仗队。
陕西历史博物馆共收藏171万多件文物,为什么选择这三件文物呢?其实,起初我也没有搞明白:陕西历史博物馆有18件被誉为“国宝”的文物,包括镶金兽首玛瑙杯、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皇后之玺玉印、鎏金银竹节铜熏炉、鸳鸯莲瓣纹金碗、三彩载乐骆驼等稀世珍宝,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和杜虎符并不在18件“国宝”之中。作为“国宝”的《阙楼仪仗图》壁画,不敌《打马球图》《宫女图》和《客使图》的名气大。
看完这个节目以后,我就明白为什么了。社会公众对文物的欣赏角度,往往与文博工作人员存在差别。我们主要看重文物的学术价值,而普通观众更喜欢文物艺术和故事性,电视台还要考虑文物是否“上镜”或“协调”。这三件文物恰好满足不同人群的要求——
1、故事性
从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身上,可以反应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玄宗返回长安的途中,经过马嵬坡的时候,曾经派人寻找杨贵妃的尸体,回报称“尸体已腐,唯香囊犹在”。尸体都已经腐烂,为什么丝质的香囊还在呢?直到这样的香囊被发现,我们才推断杨贵妃当时可能使用的是类似的银香囊。
2、代表性
虽然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各类文物众多,但是始终以青铜器、金银器和壁画闻名全国,这三件文物正好涵盖这三种类别,基本可以较为全面的展示出陕西历史博物馆引以为豪的部分。
3、以点带面
这三件文物的背后,涉及陕西三次重大考古发现,分别是何家村窖藏、秦始皇兵马俑和懿德太子墓。如果继续延伸开来的话,它们分别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文化交流。统一国家的军事实力,以及唐长安城的盛世图景等,这些内容都极具现实意义。
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1、齐东方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一辈子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在文博行业闯荡近十年,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话,凡在此行业有所建树之人,这都是最起码的人生信念。
2、本应该属于考古和文博专家的主场,竟然被密码学教授和建筑设计大师抢去风头,这或许就是未来这个圈子的发展趋势。单纯的文物研究,枯燥的考古发掘,已经慢慢退出上风。多学科的交流,通俗性的传播,越来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作为主持人的张国立,在节目中反复地提道:“我在渭南生活八年,也算半个陕西人了。”本人来渭南工作将近一年,发现这里确实乃一片热土,难怪走出这么多的名人,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