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借着你的光,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也借着喜欢你,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V信G众号:借光小卖部)
.............................................
每日分享:
1,西方人对于年龄的敏感度真低。
相比之下,年龄这个东西对于我们东亚人的限制真是无处不在。
找工作有年龄限制,结婚讲究年龄,人生目标是多少岁之前要毕业,多少岁之前要买房,多少岁之前要干到什么职位……
不说这些大人生目标,连日常生活都贴满了年龄标签:
我这么大岁数不适合穿这个,我这个岁数不能干这个,那谁谁都那个岁数了还xxx。
2,相比于我们东亚人的打卡式人生,西方人没什么年龄观。
上面说的那些年龄概念,他们几乎都没有,简历里甚至不用写年龄。
比如你50了,你可能没娃,也可能你娃上大学了,你离异,或者甚至没结过婚,然后你为了丰盈人生,去读了一个PhD,读书期间你找了个40岁的男朋友,你俩打算攒两年钱,不是买房,是去非洲看一次大草原,55岁你找了一份工作和你45岁的男友同居。
他们并不觉得这种情况不正常,所以你不会生活在有色眼镜下。
东亚社会的很多压力都源自:
每个年龄段都有一些必须要干的事,有一些必须不能干的事。
你必须把要干的事干了,不能干的事你想都不要想。你啥都能出意外,但是在这些事上一定不能出意外。
有时候也说不好是我们有点画地为牢了,还是他们过于无序了。
但是如果少点年龄概念,我们肯定会更快乐。
3,刚才看到那个统计数据,说是上海中小学生乱用药物的问题。
刚才群里有人提起来说,这是不是抽的学校差?另外一个上海本地的朋友说,不,恐怕是好学校,有些父母会给孩子吃些集中精力的药。
然后我就说,我也知道这事儿,我记得去年还是前年,微博上就有人提起过,现在有些父母,而且是集中大城市有着较高文化水平的父母,给孩子服用成瘾性药物,让他们专心学习。
能想象吗?
这是许多父母能干出的事儿!
4,炒股一赚二平七亏。
这句话其实是没有统计依据的。
实际情况是中短期有时候所有人都赚钱,有时候所有人都亏钱,长期来说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赚钱。
5,特别喜欢蔡康永的那句话:
你不要追求快乐,你要去追求平静。
追求快乐的本质,是希望逃避痛苦,但这太天真,是伪命题,因为痛苦是不可能被逃避的。
一个人遭受痛苦的时候,是不可能真的变快乐的,祝福一个人永远快乐,本身的逻辑就不成立。
比起永远快乐,我更愿意祝福:
当你遭受痛苦的时候,希望你能平静地接受痛苦,走出痛苦,当你在享受快乐的时候,你也可以平静地接受快乐,珍惜快乐。
只有平静的人,才是耐造的。
6,做不成一件事,不一定是因为你太慢了,反而可能是因为你太快了。
同样是10公里,如果是一步一步走,也就1万多步,基本上谁都能走完吧;但如果是用跑的,一定要在什么速度完成,很大一部分人甚至挂在第一公里。
很多时候,做不到的人,不是因为任务太难,也不是因为能力太差,而是因为时间太紧,心里又太急。
你要看一本书,你如果不逼着自己一天看完,你总是能看完;你要跳一支舞,你只要不逼着自己一天学完,你就算一天学三个8拍,你也总能学完。
所以太焦虑的时候,干脆不要去想结果,放下对时间和效率的执念,我就去做好了。
做一步就是走了一步,走了这一步就自然能走下一步,你不急了,就自然能聚焦在正确的事上了。
像没有时间期限一样投入做,不需要其它想法的参与,回过头来一看,顺滑得一点弯路都没走。
7,在街上对路人展开疯狂夸夸:
“你就像个电影明星”、“你笑容真好看”、“你的裙子太美了”、“你们比街上的灯光还闪耀”......
大家听到夸奖后,无一不露出欢喜的表情。
搞笑吗?
一点也不!
当一个人被忽悠的丧失了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对人的洞察能力,剩下的就只有鼓掌了。
8,人际交往的和谐,本质要基于等价交换。
很多烦恼,来自于交往双方,对于价值的不同评估,都觉得自己付出很多,而没有得到对等回报。
比如说情绪价值,和金钱价值混为一谈,因为和某某人在一起常常近距离的玩乐厮混,就觉得可以免费索取对方的专业服务或者别的资源,如果得不到就恼羞成怒。
避免这种烦恼的唯一方法,就是和外界交往时,避免单方面输出价值太多,不管是金钱还是情绪,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
否则总有一方会觉得自己亏了,而心生怨念。
耐不住寂寞去和价值观不匹配的人厮混,就会在情绪价值上欠账,而最终产生更多烦恼。
就像在牛市时手痒跟风垃圾股,最终必被反噬而造成更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