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
昨天是我的老单位深圳电台开播三十周年的纪念庆典,早已不是圈内人的我自然未能躬逢盛会,但旧同僚朋友圈的不断刷屏,不由让我想起了九年前的那个夏天。
2007年的6月1日。
那个日期我记得很清楚。因为那是平生第一次走进深圳广电大厦,去迎接我人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场面试。
那时的深圳已进入盛夏,从热得发酵的室外进入冷气向来开得蛮横十足的那座大楼,我的皮肤一下收得很紧。
其实真正让我紧张的是坐在我面前的那三个人:老金、老杨和苗姐。他们分别是深圳电台生活频率FM94.2的三位总监。
时隔多年,依稀只记得三个大BOSS看了我以前写过的文案打印稿后,各种盘问。
最后老金拍板说,两周后有一台慈善晚会,同时也是942的开播盛典,将由深港台多位DJ共同主持,并集结了两岸三地众多明星。目前晚会正在紧张筹备中,需要大量的文字。
如果我敢迎接挑战,这个晚会就将成为我的最终面试题,顺利通过的话可以马上破格入职。
说真的,那之前我从未有过写晚会台本的经历,更何况还是电视广播同步直播的大场面。
可能那时还年轻吧,不知道怕为何物,头脑一热就答应了。
于是4天后,再次进入这栋大楼,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就进入了白天黑夜疯狂连轴转的状态。经常在台里写完一个东西准备回家,才发现天都亮了。
那时浑身打满鸡血的当然远不止我一个,很多同事甚至牙刷毛巾都放在台里,倦了就趴在办公桌上或者搭起行军床,睡醒了去盥洗间整理一下继续接着干,真正的“以942为家”。
有的人24小时眼睛都充满血丝;
有的人生无可恋,奄奄一息;
有的人已经意识模糊,面对镜头一脸痴呆;
还有的人好不容易冲出办公室透一口气,却连强颜欢笑都做不到。
942也许是国内第一个以慈善晚会来庆祝自己诞生的广播频率。
为了最大程度地扩大本次活动的影响力,全城铺天盖地的广告牌;
电波中全天呼吁社会向10个亟需救助的病困家庭伸出温暖的援手;
各种版本的COSPLAY层出不穷;
甚至别出心裁地首创了以深圳市关爱办所颁发的慈善认证书作为晚会门票的形式。
那10个家庭的故事陆续播出后,立即在整个社会掀起巨大反响。
设在942办公区的捐助热线电话几乎一刻不停地响起,不少人好不容易打进热线后却哽咽得说不出话;
还有一位听众在车上收听节目时泪流满面,实在无法再继续驾驶,就将车停在路边拨打捐助热线,电话接通后的第一句话,居然是询问“捐款额度有没有上限” ……
10个故事里尤其让我难忘的是一位叫王亮的患者以及他母亲的故事。
甚至很多年后,我都能清晰记得后来在晚会现场那个5分多钟片段的大部分内容。想起王妈妈在家里四处系起的用来借力那些绳子;还有晚会主持人吕雁的几度哽咽和眼里噙满的热泪……
不知道王亮现在还好吗?
王妈妈今年应该64岁了,她还抱得动自己的儿子吗?
在这期间还有个小小的花絮。
有一天我和同事坐上一辆出租车,司机大哥正在播放942的慈善宣传片,一边听一边感叹。同事于是多嘴说了一句那宣传片就是我写的,结果下车时司机大哥死活不肯收我们车费。
当时我手里的工作包括几十条前期预热宣传带的撰写、发给各单位的邀请函、招商说明书、上至市长下至集团领导的多份发言稿、晚会现场的数个VCR脚本,重中之重则是晚会的正式主持台本……
我记得光是这台本,就各级领导N次审查,前后改了几十稿。
一台电视直播的晚会是什么概念?非业内人可能看一眼流程表都会头晕眼花。
就一个Excel表格,几乎涵盖了晚会从头到尾所有的细节:
主副台几组主持人之间的串词过渡;
片花、画外音的转换;
每个环节投影和彩幕的内容;
舞台灯光的位置;
主持人和嘉宾的站位;
人和道具的埋位时间及方位;
不同环节的麦克风类型甚至台侧递麦的人;
礼仪人员的一对一安排;
字幕与画面的对应;
还有精准到秒的预留广告口……
在经验几乎为空白的情况下,要在短短不到两周的时间里保证零疏漏地完成这些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特别幸运的是,当时电视口与我搭档的是身经百战的陈伟琨(时任深圳广电集团娱乐中心导演,下图右)。
他丝毫未歧视我这个“小白”,而是不厌其烦地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也奠定了我后来无论应对什么晚会台本和流程都绝对不怵的基础。
从我进入942第一天到正式开播,短短的13天眨眼就过了,累得几乎脱了几层皮的我们纷纷感慨终于要解脱了。
但多年后再回想起这13天,我真的希望那段魔鬼日程能长一点,再长一点。
6月18日当晚,盛典进行得很顺利。
我在台侧和几位同事全场站着观看,特别紧张又有那么一点小骄傲。
终于安全熬到了9点42分,晚会进入到最后一个,也是最具象征意义的高潮时刻,好几人一直憋在眼眶里的泪水终于忍不住迸了出来。
因为深圳广播掀开的这全新一页中,我们为此付出了多少,甘苦自知。
晚会结束后,时任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总裁王茂亮上台慰问工作人员,他只说了三句话共六个字:
好!很好!!非常好!!!
同事们顿时忘形,就在舞台上把三位频率总监高高抛了起来。
后来,我又经历了无数大型公益活动和晚会。
但942在深圳上空的第一声;
那个夏天蒸发的汗水与青春;
还有那帮最早并肩战斗的老伙计,
永远是我广播记忆里最不可替代的一抹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