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永远是大部分人一生中必须要学的知识。
老师讲过,社会中80%的工作的本质都是营销,而我觉得这个比例还要再大一些,甚至逼近100%,我只是说社会中的人,也就是依赖普世社会生存的人。
那为什么会说到归属感呢,同样,社会的形成是必然的,就是因为人们需要归属感,那为什么需要归属感,因为缺少。
童年缺少归属感,也就是感到了被抛弃,所以要努力去证明自己,让自己有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有意无意在营销自己了。
而童年非常幸福(大部分甚至100%来源于物质,或者说是对物质的看法,从而导致的一种“归属感”,因为人们营销自己大部分原因也是为了金钱和认同)的人,你会发现他们所从事的领域鲜有营销的痕迹。文学家,科学家,工程师…等等,凡事能潜心钻研于一个领域的人,他们为什么那么低调,以至于在我们知道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著作等身。这里的童年幸福指的是他们不缺少归属感,我也不知道他们的童年物质生活怎样,但是能感受到他们已经“不困于物”,也就是不是沽名钓誉那一类人,我们经常好奇过那些学霸,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他们没有欲望吗?他们怎么和普通人(凡人)不一样,他们不羡慕美女和豪车吗?
好,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同样是男人(男女都一样,我拿男人来做分析。富养很重要,这里的富当然是离不开金钱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其中最核心的是由物质的富有,带来的精神点富足,即由吃穿用度到听说读写,由输入到他们输出的过程),但是后期发展却有区别,比如学历,工作,性格,选择。虽然没有达到大相径庭的地步,但从长远看来,还是有很大区别。
这又不得不涉及到心理学(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营销的本质就是心理战。
营销自己,本质就是你缺少认同,一个人从小被忽视,别人对他的评价不高,那么他内心就有强烈的认同感的渴望,这种需求有利有弊。利好:他有积极向上的动力(要注意这里:不是原动力),因为他要证明自己不差,自己智力正常,不缺乏毅力,自己配得上自己喜欢的东西;坏处:心中有一种愤懑,觉得自己被亏待,没有享受到那些宠儿拥有的被期待感,被认同感。这种愤懑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的人际,以及成功后能否继续向上走。
营销物品,也就是这个人的第一需求不是要得到别人对他的认同,而是对他的产品的认同(两种认同联系有些微妙),这时候就有微妙的变化了,有人会觉得这不都一样吗,都是为了赚钱功成名就啊,是的,人本性就是超越自己,不管是营销自己还是营销产品,本质都是为了超越自己,达到美女豪车的目的。
但是就是这一点差别,就导致每个人的际遇不同。有些人卖产品,是为了挣钱,我不管这个东西能不能吃,卖给你,只要我有钱了,哪怕你们骂我我也可以堵住你们的嘴。这是现在很多人做的事情。另外一种人,我卖产品,是因为我有抱负,我就真觉得这东西能帮到你,这东西真的卖的值,这东西哪怕便宜,但我卖的开心。(在这里说一下阿里,当初马云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多少是有点这种抱负的,甚至可以说就是因为这种抱负能让马云撑下去)
这也就略微的解释了,上面提到的微妙的区别。同样是营销,有营销自己,有营销产品,有卖好产品,有卖抱负,结果都是美女豪车,但是出发点不一样,可能最后的格局会有区别。
出发点不同,就在于需求不同,至于需求不同,很大程度上和童年有关,以及经历,这些综合因素的发酵,最后孕育出来的眼界和抱负。
还有一个区别就是,营销自己和营销产品,比较起来好像是营销自己的人更加缺少一点归属感。
想想我们听过的最多的一句话:“好好学习进好大学找好工作”,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所以说大多数人还是停留在营销自己的底层需求,这大概是因为大多数人童年都不是非常的幸运,所以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归属感,而那些幸福的人却被归属感包围着,心中的抱负牵系着周围很多人对他的期待,自然成绩也很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成功的人都是少数的。
但我的意思不是所有成功的人的童年都是幸福的,但至少他们都有一段时光,一段脱离了营销自己的时光,潜下心来研究产品,在营销产品,惠及大众的过程中,成功的营销了自己,所以,一个人前期的成功或许可以靠营销自己站在比多数人高的位置,但是,如果还想往上走,就必须放弃营销自己,而是将目标放在大众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