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海也有一年多了,来之前还信誓旦旦要逛遍大街小巷,但是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耽搁,上一学期因为家教,考试,论文把时间都占据完了(在之前,我以为时间很多,我可以很好的做好每件事,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暑假大脑也是高强度工作,整日面对电脑,今日终于临时决定出去溜达一圈。
好了,开始我的今日之旅。
在我决定出发的时候已经是十点左右了,一般在上海这个地方出门至少要四十分钟,所以赶到同学的住处已经是十一点多了,我们匆忙买了点吃的填饱肚子就开始了十一点半的电影,这部电影是甄子丹的大师兄,涉及了多个话题,如何教育学生、香港教育制度、人生的意义,虽然涉及的话题挺多,但是衔接牵强不够自然,算是个轻喜剧,不做太多评价。看完电影同学回去睡觉了(她已经有了工作,今天该她夜班)。
一点多的时候我赶到了中华艺术宫,就是世博会的红色大建筑,之前在照片上看到的感觉只是一个红色的小方格,如今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米六三的我仰头看着这座宏伟的建筑,中国红变得十分亲切。入馆便乘了直达电梯到达了展区,每一层展览都有明确的主题,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清明上河图》。每一件文物只有了解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看过专业分析,才能有针对性的欣赏。并且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更有必要提前了解这件宝物如何能流传这么久。
对它的印象可以分三部分来说,一方面是“清明“的由来,所谓”清明“又分了三种说法,节气,地名,社会清明;一方面是构图,“散点透视“的构图把不同时间、不同环境的内容同时表现在同一画面中,惟妙惟肖的展现每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另外一方面是这幅画的经历,那这幅画曾见了几个朝代的潮起潮落(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不知被多少名门贵族青睐,凡是见过的名家都曾嘱咐后代要好好珍藏。若有来世,我愿做一幅画,一幅名画,我愿流转于世间,阅尽世间百态,藏于书阁楼宇,求遇知己,赏之。经过这些前奏的酝酿,作为一名20世纪的现代人还是一个非文艺人士,在看这幅画的时候才能代入感情。就像当初参观故宫的时候,如果不了解历史,不听讲解,只觉得那只是房子,古代的房子,红色的建筑。当听到故宫的故事,门前的雕塑都活了起来,有了生气,有了感情,就连门前的树为什么有伤疤都是有典故的,不再是只有年龄的古物件,觉得是一位历尽沧桑,但归来依旧讲述故事的少年。
之后就在宫里随便转了转,便出了宫。遇到一个小插曲——最后出宫是要做无障碍电梯的,并且有专门的服务人员会指引,电梯里也会有工作人员帮你按楼层键,起初进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异常,好多参观的游客都热热闹闹的,还有两个打闹的小孩。电梯停了,到了三楼,两个小孩见开了门就迈出了脚,大人们都认为是到一楼没有出去的意思,两个小孩又折过身来进了电梯,这时一个低沉的声音响起“都下“,电梯的喧闹声渐渐安静,”全~都~下“,声音从角落的工作人员那里传出,游客们随即便出了电梯,我最后回头看了一眼那个工作人员,双目紧闭,眼眶在本来就不白的脸上显得更加暗沉,僵直的站在电梯门后。可能是他工作一天累了,可能是他昨天没睡好,可能他正经历一些烦心事,可能他早就厌烦了这份工作。
本来今天就是一时兴起,并没有详细的规划,但我不想返程回校。于是开了一辆共享单车,随意找了个方向无目的的骑,过了几分钟后,看到了金融大厦,想着离外滩不远了,索性就去外滩逛逛好了。查了地图并不远,不过要坐轮渡。在码头前见到了一个现象挺有趣的现象(少见多怪,请谅解),很多电动车停在码头门前,大都男士,行色匆匆,走近才发现大都是外卖小哥,原来两江之间靠着轮渡搭起了伙食之桥。
走到渡口闸机处,准备刷卡,就顺口问了一句“是在这边刷卡么?”,警卫大叔说:“你到那边刷卡吧!这边是电动车的,2.8呢,你还是学生八毛钱对于你们来说是八块钱呢。”哈哈,我心想这大叔真是好眼力呀,看来我身上的学生气太足了。上了船之后,到了二层看了一波夕阳西下。
到了对岸之后,看地图只需沿着一条公路骑行20分钟左右。本以为马路宽敞,畅通无堵,谁知半条马路都都被围起来修路了。只给行人,自行车留下不到一米的通道,旁边则是疾行的汽车,在这么窄的小道上骑行,要是旁边的汽车司机一不留神小命可不保了,强烈的求生欲,我只想快点结束这段路。
还好这段路并不长,很快我便到了我该在的自行车道。在路边我看到一名建筑工人四仰八叉地睡在落满灰尘的沙发上,睡的很沉很稳就像在自己家一样,大概是十分疲惫了,完全忘记了这是在危险的马路上。(下图找亮点)
没过多久,我便到了外滩,在那里散了散步,看了看游船。无论是什么日子,这里总是人生鼎沸,游客拥挤。
这一路看到风景,让我不由想到《清明上河图》的景象,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忙碌着做着自己喜欢,或不喜欢却为生计的工作,有些人风餐露宿,有些人马车轿车~~~~~
下面po几张我在中华艺术宫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