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国主义,无论是古典的,还是近代以至现代的,一直都很少有人会去心平气和地讨论 ,其信徒对其的褒扬往往是不惜各种赞美之词,而反对者们的批评则经常是将其说得一无是处,事实上军国主义之于国家就像是肾上腺素之于人,可以说是”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每次在网上看到说秦汉的“古典军国体制”如何如何的言论,我都觉得不知该如何评论,从春秋末年开始,列国基本上都开始搞法家那一套了,在军事上要不就像齐之技击,魏之武卒那样,简选勇武能战之士;更有甚者如秦,则推行普遍征兵制。以古典时代的一般情况而言,想以动员能力上的优势,压倒对手在训练和装备上的长处,并非易事,但正如荀子所言,秦的军队,才是战国时代的第一强兵。这里面很大的一个因素,在于战国时代的列国虽有区别,但仍然是高度同质化的,再怎么“精兵主义”,也很难在战斗力上获得巨大的领先,所以最后的胜败,还是要着落在数量上的,虽然我对那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状况的了解,让我很难相信去那些夸张的兵力数字,但先秦晚期的战争,很可能真的是已经在参战人数上,接近了那个时代的极限了。
既然动员能力成为了统一战争的核心要素,那秦的胜出便成了理所应当,然而从秦汉与匈奴的交手便可看出,并不是所有战争都是靠人多势众,就可以拿下的。想要真正打垮一个游牧政权,一定要有强大的骑兵,即使是古典时代无可争议的第一步兵强国罗马,也不可能只靠军团的威力战胜帕提亚,不要说汉武帝的时期了。在秦汉帝国的任何时候,中华帝国都有相对于匈奴而言巨大的资源优势,但要知道哪怕到了十九世纪的拿战时代,如果你所面对的敌人在骑兵上有着绝对的优势,你依然很难取胜。所以为了和匈奴对抗,汉武帝进行了针对性的军事改革,力图打造强大的骑兵,提升汉帝国军事力量的军事素质,无论是“期门”的建立,”羽林孤儿“的设置,都是为了这样的目的。
但从量和质上注重军事建设,算不得“军国主义”,真正的军国主义 ,是像斯巴达,普鲁士,昭和日本那样,只有整个国家都是以军队为支柱,军队为导向的时候 ,才能符合“军国主义”的字面意思,而这样的国家,断无能够创造出灿烂文明之理,因为它所有的能量,乃至它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这个标准的,可能只有秦的很短暂的一个时期,连统一后的秦,都不能以“军国主义”视之了。
人在要命的时候,打点肾上腺素,还是情有可原的,那些觉得天天打这玩意很好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我实在很难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