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很重视节日,比如三八妇女节,都会祝福一下自己的爱人和母亲。
今天就讲讲母亲的故事,和母亲关于的八九十年代的鞋垫。
鞋垫这东西,大家都不陌生,现在很多人也还在用,只是年轻人用得少了。现在买的鞋自带鞋垫,软软乎乎很舒服,样式也简约,没什么花里胡哨的装饰。

可在过去那些年,妇女们很流行亲手做很多漂亮的鞋垫。我们这儿土话叫 “纳鞋垫”,纳鞋底的 “纳”,还会在上面绣花。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和那些不上学的年轻女孩,还有婶子大娘们,常常聚在一起,一边唠着家常,一边纳鞋底,花样各式各样的。
说起来,满是怀念,可一提到母亲,又有些伤怀。
在我还没什么记忆的时候,母亲用的确良线,搭配各种颜色,全凭自己的手艺,不用画花样,就在网布上绣,那种布料的网格密密麻麻,如果纳起来非常费眼睛,而且也不能画花样,那可全靠心灵手巧。
但是纳出来很漂亮,就是马赛克的样子,越看雾蒙蒙的花样,别提多好看了。用起来也很耐实,能用几年,只是脚后跟用力,最后花样都破了。
后来流行用毛线画花样,腈龙毛线颜色漂亮还不褪色。绣的时候针脚一针套一针,来回转,有点像缝纫机绣花样的样子,心灵手巧的人做出来的效果还会有渐变。
那个时候母亲还年轻,每天忙着给家里人做鞋。为了找好看的花样,她会跟别人借,把花样画在纸上,用复印纸复印到鞋垫上。

纸不耐用,跟着轮廓描,没几次纸就破了,她就想了个办法,直接印在透明塑料布上,再印到鞋垫上。
母亲从兄弟姐妹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筹备往后十几年的鞋垫,甚至想到了他们长大结婚,给媳妇、女婿准备的。
朋友从母亲柜子里发现一书包鞋垫,里边还有几双没完成的鞋垫,心里不是滋味。
如今母亲年老了,眼睛看不清针线了。看着这些鞋垫,满心都是心酸,心疼母亲。
有点怪自己小时候不懂事,让母亲一直操劳这些活。但是没想到母亲看到翻出来的鞋垫,却开始自责。
母亲说没有别人心灵手巧,那些鞋垫剪的样子不流行,导致样式、大小和现在的鞋不配套,如果年轻时候做得更好,现在就能派上用场了。
我心里更加不舒服,这些鞋垫即使能用,我哪里舍得用啊!毕竟母亲再也回不到年轻时,不能再给大家重新绣纳鞋垫了。

母亲跟我讲鞋垫里的故事和过往,,说着我们小时候的事情。还说,有一双鞋垫是母亲白天忙完地里的活,做完一天三顿饭,等兄弟姐妹们都睡着了,坐在被窝里一针一线纳出来的。
八九十年代,家里最开始安装的是十五瓦的黄灯泡,光线特别昏暗,人坐在那,头顶影子一挡,啥都看不清。后来流白色的灯管,类似现在的节能灯,虽说度数不高,没黄灯泡那么暗,但头影一挡,还是光线不足。
看到这些鞋垫,很漂亮,很喜欢,和款式无关。有这样一位心灵手巧的母亲,真该骄傲。
这些鞋垫,母亲虽自责不能用,但对儿女来说,都是用金钱换不来的财富。三八妇女节过去了,母亲节还没到,但是我还是要说,全天下的妈妈,你们很伟大!
作为子女,我真心希望天下母亲都安康长寿。也希望我们每个人活在当下,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好好孝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