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点开这个标题,开始阅读之前,
请接受我的灵魂三问:
1.你所接受到的性教育是怎样的?
2.你对性教育有什么认知或感受?
3.你是(将)如何对自己的下一代进行性教育?
在中国羞涩、含蓄、内敛的传统文化熏陶之下,很多人都是“谈性色变”,说到性教育的话题,也是一脸尴尬。在心底里比较排斥,内心生起一种耻辱感。
我们80后堪称是“垃圾箱捡来的”一代。
一、大家想听听我的性教育故事吗?
1.我的出生:还好,我不是垃圾箱捡来的。
关于我的出生,我是在妈妈和其他宝妈聊天中了解到的。我父母在我2周岁的时候离婚了。我在爸爸妈妈“互相谦让”之后,由法院判给了妈妈。在我的印象中,妈妈一直在吐槽爸爸,跟邻居朋友聊天会讲到她结婚,怀孕生娃,离婚打官司等一系列的故事。于是我就很幸运的得知自己不是“垃圾箱捡来的娃”。
2.月经:我的初潮,来得有点早。
10岁的时候,妈妈轻描淡写的跟我讲过“月经”,我也看到过月经用品。之前看电视广告还不知道那是什么,感觉广告都拍得很唯美。我还有个闺蜜说小时候以为那是妈妈的尿不湿(其实原理差不多),她以为是大人为工作时来不及去厕所准备的。(娃娃的想法,好天真。)
我的初潮在11岁那一年的大年初一,那时候在东北冬天还穿着棉裤(没错,里面是棉花外面裹着布),所以没人发现,好在我自己会处理,当时没有敢正式的告知父母,那时候中国父母还不会为了孩子的成长开充满仪式感的party,但我打算以后这么做,为孩子们的成长和转变庆祝。
后来应该是月经来的时候,弄脏了被子,于是被动的昭告天下,我感觉父母也觉得这件事来得突然,据说我妈妈的初潮是16岁。我明显是比较早熟的。
3.正式的性教育:书籍是学习好伙伴。
当年大概是我上小学5-6年级的时候(我老妈也算有先见的),她拿给我一本书,好像是青春期性教育父母必读之类的,名字记不清了。书中客观、得体、详尽的写了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一些内容。我当时感觉非常受益,至少在很多时候,不会慌张或过于无知。
二、“谈性色变”,你中枪了吗?
在资讯爆炸的时代,暴力和色情的影音内容每个人都很难回避。家长们更要先下手为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谈性色变”,回避,甚至是传播错误的性教育观念、信息,对孩子甚至整个社会的危害都是非常大的。
我所经历的案例:
1.与亲生母亲发生亲密关系的大学男生。
北京一名19岁的大学生,以为我是心理咨询师,找到我倾诉,说自己是个“妈宝男”,有恋母情结,并在今年疫情期间,跟自己的亲生母亲发生了亲密关系。说这是妈妈为了不让他去“嫖妓”牺牲自己所做的“性教育”(男孩的同学因为嫖妓被学校处分了)。父母多年关系不和,熬到孩子上了大学才正式离婚。妈妈对孩子从小包办,这个19岁大学男生,几乎从没为自己做过什么决定,也没接受过所谓的“性教育”,只是跟同学一起看看“小黄片”。严重的生理心理年龄不符,妈妈的行为就是母爱的羁绊,深深的禁锢和限制了孩子的身心发展。竟然能发生这样的事,也不知道是母爱的无私还是自私。可能就像当事人所说的,就是相爱相杀的不解情深。
让我感到恐怖的是,这个所谓的“求助者”,跟我描述很多细节,起初我还很尊重他,善意的理解他,但后来他开始用言语挑逗我,我感到非常厌恶。我的感觉是,妈妈完全把他宠成了一个“渣男”,没有任何责任感可言,而且对自己所有的不当行为都找到借口和理由转嫁他人。如果这不是故意设计的圈套,那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了。
其实更广泛存在于我们身边且不容易发现的,是对儿童不同程度的性侵犯。而且很多都是熟人作案,有时候父母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
2. 被妈妈的朋友猥亵的11岁的我
在我11岁那年,有一次,爸爸妈妈和朋友一起去家附近的一家KTV(那时候叫练歌房)唱歌。已经是夜里10点多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家里,妈妈的一个男性朋友自己先回到我家,我以为他们是前后一起回来的,结果却只有他一个人,当时他企图触摸我的身体,被我以各种理由躲开了,而在此之前,他就曾经在家门口漆黑的胡同里试图猥亵我,所幸我使劲挣脱逃回了家。虽然后来我知道对这个人提防,也告诉家长这个人不是好人,但我始终没有对他们说起这些事。
所幸我还能有判断力。新闻中有更多小孩子,甚至是成年人,无法分辨对方是友好的交往还是不怀好意的伤害。说女孩要富养,也是这个道理,见过世面才有世界观,才不会被人一颗糖就骗到山里卖了。
其实性侵犯是不分男女老少的。 有的只是那些变态者的心理需求,在暗网里,有些还是婴儿都成了受害者,特别是落后的地区,儿童被侵害后,更是无从发声与伸张。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孩子们提供充足良好的性教育,以保证孩子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
三、如何对孩子们进行性教育?
(一)东西方性教育现状对比:
英国:儿童5岁起接受性教育,16岁以下接吻要判刑
英国政府为了保护青少年免受性侵犯,全面修订有关法例,届时16岁以下的青少年如果互相爱抚或接吻,将会面临刑事处分。据英国家庭计划协会表示,若建议中的新法案获得通过,16岁以下的青少年互相爱抚或接吻,都可能受到刑责,最高刑罚将会是被判入拘留中心5年。同时,英国政府规定,必须对5岁的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这是英国试图达到“2010年将18岁以下青少年怀孕率减少一半”这一目标的重要一步。
日本:性是爱的相互确认 。当前日本的大多数小学都已普及性教育,而到了中学,学生们已经可以从课堂上学到一些粗略的避孕知识了。
芬兰:讲《一千零一夜》般的性教育
上世纪70年代开始,性教育就进入了芬兰中小学的教学大纲,连幼儿园也有正面的性教育图书。设立了性教育咨询电话、儿童保护机构等,随时为青少年提供帮助。芬兰有本性教育书---《我们的身体》,家长可以像讲《一千零一夜》那样每天讲一节,性教育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
荷兰:从孩子6岁进小学时就开始性知识教育。与学其他课程一样,没有什么特别,孩子们还可以自己做研究报告。青少年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实际平均年龄是17岁.
在美国,相当于幼儿园小班的宝宝,就能够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爸爸妈妈身体构造的不同,精确的说出男性女性生殖器官的学名。 (在中国,penis,阴茎,属于英语专八词汇)
相较发达开放的西方国家,中国的性教育其实非常欠缺和滞后。虽然学校和幼儿园也有性教育启蒙课,但已经比实际需求晚了太多。而且目前学校教育中的生理健康课或生命教育课内容设置都还有些隐晦和滞后。总体而言,中国在普及教育方面对于性教育还没有探索出一套非常完备的方法和体系。所以,在性教育资源相对欠缺的中国,家庭教育就更加重要。
其实,对于性教育,虽然我们不能照抄西方国家,但人的生长发育其实有一定的时期,按年龄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性教育是可行的,我们有一个可以参考的时间表,篇幅有限,详见链接:《儿童性教育时间表》
但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之前,我们作为家长必须先从性教育的误区里走出来。
(二)家长性教育必修课:
1.转变错误的性观念,正视“性”、尊重“性”:家长要做到正视性的存在,用接纳的态度,积极正面的态度去看待和尊重性。性,并不代表淫秽的,不洁净,见不得人的。传统文化中尊重母亲其实也是对性的尊重。我们不可以片面的把传统文化理解为封建和禁欲的。家长有了正确的认知,才能从正面去引导孩子。
很多家庭中受传统文化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认为夫妻生活是首先满足男性的生理需求。同时,主流思想认为女性应该是含蓄的,矜持的,所以在性需求和表达方面,都是比较传统的以男性为主导。女性显得非常被动。而被动又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需求被忽视,一个是感受不被重视。
对此,很多男性也要喊冤,在这样的思想束缚下,男性在亲密关系中也是左右为难。不主动怕满足不了妻子,太主动,又怕给对方压力。所以,两性关系的和谐,最大的支点在于——沟通。
夫妻双方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背景,但因为相互欣赏,爱慕,信任,走到一起,组成家庭,携手相伴一生。生活中的很多细节是需要相互磨合和包容的。就比如亲密关系中的场地,频率,体式,风格,辅助设施的选择等。
尺寸不够,技术来凑,技术不够,前戏做够,学会借力,增添情趣,大胆尝试,量力而行,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平等,尊重,坦诚相待,体会性爱之美,不只是“交作业”而已。一场完美的性爱所带来的成就感,不亚于业务上谈成一笔大单。女性朋友们,想要让自己的丈夫有自信,有担当,在这个时候给他肯定,效率是极高的哦!男性朋友们如果想让妻子少发点无端的小脾气,温馨过后短暂的拥抱和聊天(虽然对你们来说是负担)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哦!
2.拥有良好的自我认知: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标准”,比如:身高,体重,生殖器大小,夫妻生活时间长短等。这些其实都是因人而异的。只有夫妻间相互体谅,互相协调,彼此欣赏,才能够拥有更好的亲密关系。懂得爱自己,爱他人。
性爱其实是人类非常原始的本能,人们与他人的链接和被认可的感觉,也来自与这个时刻。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黑猩猩彼此间的问候就是“性交”,这一行为有助于他们互相确认关系,就如同人类熟人见面打招呼一般。所以性也是我们最本能的外界确认。为了让妻子少问几次“你爱我吗?”那么见面时有力的拥抱,爱抚,比起甜言蜜语,是更好的确认和肯定。
3. 在性满足方面父母是很好的榜样: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牵手、拥抱、接吻、做爱等等方式,其实就很好的满足了一部分性上的需求。我们要教给孩子们,性是完整生活的一部分,性爱对身心的刺激可以很好的降低焦虑,恢复良好情绪状态,释放压力。同时亲密时光也是夫妻彼此沟通交流的好时机,有什么重要的话题,不妨在这个时候商议,大家的态度都会更加柔和些。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俗话说,床头打架床尾和,也就是这个道理。除了性的和谐,父母的榜样教育还应该包含生活中的互相尊重和关心爱护。这样整个性教育就显得更加的完整和饱满了。
结语:性教育是一个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防患于未然的必然之选,不仅父母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教育孩子,而且学校和社会也应该重视起来、行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免受将来由性无知和性侵害带来的伤痛!
【后记】
【六顶思考帽】是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Edward de Bono)博士开发的一种思维训练模式,或者说是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它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强调的是"能够成为什么",而非 "本身是什么",是寻求一条向前发展的路,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运用德博诺的六顶思考帽,将会使混乱的思考变得更清晰,使团体中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的创造,使每个人变得富有创造性。
“六帽村”,也叫六分之一社群,由“村长”张文春创立,(张文春,Wechat 昵称:鸣沙石,007不出局践行者007er-7012,十年烟瘾戒断者,六分之一社群创始人)—— 一个以分享观点、六顶思考帽为底层思维逻辑、并用协作写作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一个去中心化的社群。详见“简书”账号----“六维思考”。
【鸣谢】
本文由六分之一社群联合创作,由金鑫(蓝帽) 主创。
白帽:周晓辉
红帽:张文春
黄帽:何征
六维思考—— 释放你的思维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