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的目送意味着人情的浓淡,一次次的目送讲述了多少沧桑巨变
《目送》有一篇是写作送自己的儿子华安上学,那时候母子俩手牵手,走过树林荫翳的小路,彼此有说有笑,直到华安到达学校,作者目送他进入学校,“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后来,华安16岁了,要去美国做交换生,他走进了机场,作者目送他离开,但他没有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一次都没有。对我这一篇的感触最深吧,我的幼儿园,小学就是这样过来的,每天松开母亲的手,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的进入校园,可慢慢的我们长大了,上学再也不用接送了,每天离开家门的时候那样看快速,头也不回,拉着朋友的手踏上了学校的征程,却没有注意到她的不舍,可能,这就是长大吧。小时候我们幼稚的任性着,长大后却只能任性的幼稚着。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是啊,他们用他们毕生的精力和能量尽可能的安全护送着我们到达我们想要去的彼岸,可我们却忘了,我们到达了彼岸,他们还在对岸与我们遥遥相望呢。
龙应台在序中写道“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领居家有个小男孩,阳关,调皮,我俩就很玩的来,我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那时别提有多快乐了,可这种快乐没有持续几年的 时间,升初中了,他要转学了,我目送着他离开,当时约定好他寒暑假还会回来,可随着彼此的学业越来越重,慢慢的就断了联系,过了好几年,他突然和他的爷爷奶奶回来了,我也见到他了,可我们不知都怎么的,彼此都不想开这个头,可我心里真的很想问他要个QQ,但就是没勇气开这个口,后来,他走了,再后来,我们再没能恢复联系,对他最后的记忆是我目送他的背影……
作者文中写到: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可我觉得有些人再见了,就可能是真的再也不见了。一件事情毕业 了,会有另一件事等着你去面对,可那些已经结束的,也只能在余生的记忆里慢慢回味了,尽管有那么多的不舍,那么多的后悔,可再也回不去了……
目送这件事,可能只会存在不舍和悲伤吧。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命运让我们遇到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扮演不同的身份,世界之大,有很多事我们都无能为力,可我深信不疑的是,每一个曾用心待你的人你都不可以辜负。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别让“目送”就真的只剩下目送本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