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问两个问题——你觉得自己是偏理性的还是偏感性的?你认为感性和理性哪种更有优势?
就我自己而言,我一直觉得自己应该是偏理性的,从小到大,一旦我认准的事情,就会很坚持和固执,自己分析和判断,做决策。当然也有比较感性的时候,但是对于感性的产物——情绪,总是能做好控制,把它拉回理性的道路上。因此,我自认为自己是偏理性的。
事实上每个人,感性理性两种皆有,只不过占的比重不一样,所以我从不说是理性的、感性的,而是说,偏理性或偏感性。而这也会导致人的性情和思维方式不一样,偏理性的人善于逻辑分析,冷静理智,偏感性的人,情感丰富,易受外界影响。
关于感性,我看过的最好的解释,是某一天我在我的微信朋友圈看到的,那位妹子是这么说的:感性仅仅是纯感觉的东西吗?有时候,凭感觉去做选择和判断,经由多次事实验证,结果往往都是对的。由此得出,感觉并不是纯感性的,它是基于自己经验和阅历之上,对一件事情所做出的瞬间的判断,这才是感觉的本质。
这句话,瞬间击中了我,仿佛清除了我的疑团和误区,有一种如醍醐灌的感觉。
那么,能否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理性和感性这样的现象呢?
当然是可以的。
在2000多年前,苏格拉底和斐德罗就讨论过这件事。当时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有三重本质,还为此画了一幅图:一个骑手,驾着一辆由一黑一白两匹带着翅膀的马拉着的战车。黑色的马代表欲望灵魂;白色的马代表意志灵魂;骑手代表理性灵魂,驾驭这两匹神驹勇往直前。
在心理学发展的早期,弗洛伊德把这个类比改头换面,他提出:完整的人格由三大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而最近二三十年,脑科学领域发展迅猛。现代科技让我们有足够的技术手段去研究大脑的构造和运行机理。
人类的大脑分为3层。最里面的那一层在爬行动物时代就发展好了,称之为“鳄鱼大脑”,它用来指导我们的身体完成各种应激反应。鳄鱼就只有这一层大脑,它们没有情绪,没有理智,只有5种应激反应。
人类的第二层大脑在哺乳动物时代就发展出来了,称之为“猴子大脑”。这层大脑用来生成各种情绪,包括最基本的恐惧、兴奋等。这样的情绪实际上是对各种外部刺激的高级综合反应。就如你们家里养的宠物,虽然没有理性,但有情绪,它们也会开心、难过、害怕……
人类最终发展出几乎独一无二的第三层大脑,学称“前脑额叶”。我们每个人都有“突然之间大脑一片空白”的经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原因大抵是这样的:我们的脑细胞活跃是需要大量能量的,而我们的心脏位置决定了大脑所需要的能量会先输送到“鳄鱼大脑”,然后输送到“猴子大脑”,最后才抵达“人类大脑”。所以当我们突然受到惊吓,或者突然情绪激动的时候,内两层的脑细胞最先活跃起来,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导致外层负责处理理性的大脑区域完全没有能量供给,只能暂时休眠。
所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解释,所谓的“更为理性的人”,其实是前脑额叶区域相对发达的人。
而我们的成长,就是要让这个牵着黑马和白马的骑士强大起来,让骑士与马配合好,更利于我们的前行。
但是往往却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错误认知——把理智与情绪、直觉对立起来,认为理智总是对的,有情绪是坏事,直觉并不准确。
然而,无论怎么去判定,我们都要尊重科学和事实——直觉有直觉的用处、情绪有情绪的用处、理智有理智的用处,它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是真正的厉害。
而更为深刻的理解,也就是我在文章开头说到的我看到关于感性的解释。直觉是情绪的快捷方式,情绪是理智的快捷方式,因此直觉是一种瞬间判断,它实际上来源于理性。
我们不用去讨厌我们的各种情绪,压制和消灭是治标不治本的事情。我们需要做的是,锻炼我们的骑士,让骑士通过学习和思考变得越来越完善,从而才能更好地管理白马和黑马。从理智出发,很好地管理情绪,甚至,情绪引发了直觉。比如,你对一个人一见钟情,肯定是对方的某个特质让你产生好的情绪,而有的人,几乎不用接触就觉得不合适或厌恶,一定是你发现了让你反感的地方。这种判断也可以是非常快速的。
这就是常说的“看人很准”。但凡那些做大事的成功人士,一定是有这项能力的。他们的直觉质量太高了,透过细节直达人的本性,什么人可以信任,什么人可以栽培,什么人并不靠谱,什么人可以合作,什么人要远离……心里清清楚楚。而他们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这么厉害的,而都是经历了一定的学习和积累。
不要再说直觉不准、跟着感觉走不对,而是能力还没到拥有这项技能的份上。
多学习、多练习吧,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你也可以成为一个看人很准的人。
当然啦,看人准不准,这还只是这项能力体现出来的其中一个方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