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康帅康辉老师圈粉,单看他静静的往那一站,就是一道耐人寻味的风景。虽然他是新闻联播主播,但我真正认识他是在《你好生活》。四十多岁的他,话不多甚至还有些腼腆,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对他的喜欢和崇拜。不仅是他“少年感”的外表,更是他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作风,说到“严谨”,很多人称呼他“康大词典”,可见他对汉语言的严谨和认真。
为了更多的了解康辉老师,我在微博搜索他的名字,检索出他往年的驻外采访,自信有气场。后来,知道他写了一本书《平均分》,迫不及待前去阅读。原来他从小就是大家眼中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于他来说从不是难事,因为他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真的可以让人受益一生,康老师就是如此。后来他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依然优秀。再后来毕业进入央视,一步步走上新闻联播,走上春晚舞台。让人羡慕的人生经历,看似平坦顺利,但是只有康老师自己清楚,他的每一步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是他对工作的严谨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成就了他成长道路上的一帆风顺。
他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满,婚姻几十年仍甜蜜如初恋。但是他们却是丁克,很多人为他的优秀基因未得到延续而可惜,但在我看来,他大概是太懂得爱并且太珍爱“爱”,所以做了这样的决定,不管怎样,自己开心最重要。
除了工作和生活,他最爱的还有两件事——读书和电影。他书中对《红楼梦》和金庸小说的点评,勾起我对它们的兴趣,迫不及待想买来一读为快。同时,他对电影的见地也很有深度,虽然有些剖析我还不甚理解,但是能够看出他是真的懂电影。
我边读着他的故事,边思考着,他怎么有那么多的时间?难道他的一天不是24小时嘛?我知道这样的怀疑是荒谬的,既然大家的一天时常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他可以做这么多事情呢?大概就是效率,就是良好的习惯吧!是值得我学习借鉴的。
我一直困顿于想干的事情和要干的事情之间,我想象着自己每天要读一些书,但是我又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似乎每一项都要耗费很长时间,所以得出结论,我没有时间阅读,甚至于我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常常一天下来,有种空落落的感觉,似乎一天是虚度的。两脚飘飘然,没有扎根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没有感受到学生的激情脉动,没有切实的探寻方法。最终落了个,两手都想抓,两手空空也的现状。所以,读书总归是有收获的,它让人及时的进行自我反省,它引导我们思考。那么,教师该怎样读书呢?
专家呼吁我们教师,应当以读书作为工作生活的第一要著,而且我们也努力这样做。教师要通过读书把书中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
读书不是让我们成为书籍的仓库,脑袋变成装书的袋子,而是书要为我所用,让“吃下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成为你工作中的生产力。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如果缺少观点,缺少见识,读书再多,也不会对自己的学问有补,而只会使自己迷失在浩瀚的史料中而不能自拔。所以要带着批判性思维读书。由此,我们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种享受,一种执着,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才是真正的备课。
有方法、有目标、有榜样,那就和康老师一起不断丰盈自己,为做一名严谨的教育者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