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对街拍并不陌生,不过更多是停留在三里屯式的美人照,其实还有很多摄影爱好者,他们喜欢森山大道式的拍摄手法,持续的、漫无目的扫街抓拍瞬间。
我一直不是很懂街拍的魅力,相对我喜欢的观念摄影、纪实摄影,街拍作品显得太过单薄,不过当我看到刘涛的作品,会心一笑的刹那,突然觉得我对街拍的理解过太肤浅,所以我找了朋友寻问他为何钟情街拍。
他说“中国的茶分两种,一种茶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一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第一种茶应有三五知己,花间窗下、细品慢咽。第二种茶只可劳作疾苦,瓷碗大盏仰头畅饮。街拍亦如是。街拍对我而言,是一种参与生活的方式。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整天公司、家里这种两点一线的紧凑生活,导致我们经常无暇顾及身边发生的种种,仿佛世界与我无关。渐渐的我发现自己的内心开始变得冷漠,不再关系民生疾苦,不再有万般憧憬,不再有那种可以与他人感同身受的恻隐之心。我的工作仅仅在为了赚点钱,然后把这笔钱花在了生活之上,花完了之后我还无法得知构成我生活的周边正在发生着什么。这种结局让我觉得我完全是在周而复始地囫囵吞枣。于是在某个时刻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决定我要认真读懂我的生活,以及围绕在我生活周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野鬼
森山大道的孤独、刘涛的风趣、野鬼的市井
摄影的魅力大致如此了吧
ARTNEST 野生摄影师-刘涛
所有好的摄影师都有自我的风格和个人特质,刘涛能在2014年开始爆红,完全是依赖于他作品中的幽默感。很多摄影从业者和爱好者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在摄影中找到自我。很多人觉得自己不红,是相机不够好,技巧不够纯熟,拍摄题材不够新颖,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事,理解,观念,表达。一个人只有经过足够的思考,才能形成自我的观念,才能讲出/拍出/画出好的作品。
ARTNEST《走来走去》刘涛
刘涛作品里的幽默感和那种市井间的亲近感,让人看的特别开心,排版上下两张图相互呼应对比,很用心的选图,刘涛敏锐的观察力,有趣的构成,那些“决定性的瞬间”让人会心一笑,有一页,上图是一只狗自认气宇轩昂吐着舌头站在电动车上,下图另一只狗站着看一群大叔下象棋。瞬间想到老家的父亲和家里小狗,我无法陪伴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是这样相互依赖的吧,那页我看了很久。野鬼说我们把生活忘了太了久,街拍是他找回生活的方式。
爆红后,很多媒体蜂拥而来。热度最高时,一天会有几家媒体采访,让他根本分不清谁是谁。但长时间暗中摸索,缺乏知音,也让刘涛有很强烈的倾诉欲,他说自己“热情得吓人,什么都说······那把我激动的”。 ——刘涛
Lens:一年最热的时候,中午也要扫街吗?
刘涛:我们夏季是上午11点半下班,下午3点上班。中午街上没什么人,但万一呢,也有好奇,还是要去。街头摄影,你要长时间在街道逗留。其实我也没觉得多热。但天气太热了,相机受不了。上一个相机就是因为天热烧坏了,感光元件出问题了;这个相机也是,天气很热的时候,电池电量很快就没了。
Lens:始终在一个地方,拍一个城市和城市里的人,会不会太单调或者是有枯竭感?
刘涛:因为我都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能看到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的追求,每个人的空间。
路过这个门面,我知道哪个地方会有什么人,这家几口人。我经常走的六安路上,有个楼的上下楼的窗口临街,那个窗口有时候楼上的老奶奶在,有时候是楼下老爷爷在。有一次看到二楼窗户上有一个花圈,是楼上老奶奶的老伴走了,楼下的老爷爷当时在抽烟。旁边还有一个宣传栏,今天贴这个,明天宣传那个,天天变。看到这些后,从2012年、2013年开始,就想要纵深去拍。
Lens:不知不觉间,很多人会在你的镜头里经历着生老病死?
刘涛:卖鸡蛋的天天在那儿卖鸡蛋,但在马路上写作业的小孩,很快就长大了。
Lens:摄影带给你什么样的变化?
刘涛:我对三孝口天桥的拆除很有感触。没拍照前,我还想趋新呢,就想赶快开个大卖场,流行品牌都到合肥来,城市越新越好;拍照过后,会留意那些老建筑、那些旧的东西。
和父母的关系也有变化:在父母对我约束时,摄影成了我一个很大的出口,通过摄影才去了解他们那一代人是怎么过来的,为什么会那么思考。
……
——摘自《走来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