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做豆腐
作者:俗人红尘世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了,中国北方俗称过小年。进入这一天,过年的氛围就正式开始了。
我都二十年漂泊在外了,这二十年没有一次这一天在故乡的家里。今年放假早,想回去,哪知道新冠疫情,又阻断了归乡的路。
此刻写着文字,却想着母亲这一天的忙碌。
腊月二十三,又是祭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那个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那个中国古代里,最小的神仙。
别看他官小,权利可大了。这一年谁家不发生点大事或者小事,如果他这一天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谁家的不好,那来年这一家一定就不会太平。
所以,在一天,中国北方一些地方,就会又自制的地瓜糖抹在他的嘴上,告诉他,上天一定要说好,保佑一家平安。回来天天有好吃好喝的。
俗话说得好“吃人家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可见天地都是一样的。
在我的故乡,祭灶这个仪式,没有北方一些地方复杂。
我在北方这些年也没有学会他们这一天的祭灶仪式,大概就是在厨房,找个地方,摆上供品馒头,水果或者什么肉之类,厨房墙上贴上买来的灶王爷,点上香,前些年,还会放点鞭炮啥的,这几年,由于环保问题,鞭炮也就不放了。
我的故乡,是苏北的一个村子,以前在我的文章写过,不在细说了。但有一点要说,就是我的村庄土生土长的就是那几户,其余的都是移民过来的。
没有统一的祭祀仪式,有的如同我上面说的,有的就是很简单的在厨房一面墙上,贴上灶王爷的花纸,就可以了。
我们家族比较大,人口比较多,也形成一套不成文的祭祀仪式。
这一天天刚刚亮,父亲就会起来,把厨房打扫干净整洁。然后也贴上一张灶王爷的画纸,不点香,不摆供品。
母亲会提前一天晚,把黄豆泡好,准备腊月二十三,做豆腐。黄豆都是当年秋天收下来。
二十二的晚上,母亲会簸箕,挑选黄豆,瘪的,有坏点的,母亲都会细心挑出来,留下的都是黄澄澄,颗粒饱满的,然后用清水洗干净,放进大一点的盆里,在放上满满的清水,让黄豆尽情的吸满水分。
第二天早上,父亲起来打扫厨房,母亲也跟着起来了。我们也醒了,母亲不让我们起来。但等母亲忙的时候,我们也就偷偷起来了。
此时的母亲,在院子里,正用石磨磨泡好的黄豆,看着从两层磨缝隙流出的银白色的豆汁,散发着豆的香味,母亲的脸上绽放着温馨的笑容混和流着细细的汗水,是那样的美丽,直到今天依然。
磨好的豆汁,父亲会把它们放进大铁锅里,小时候农村家里都会有一张大铁锅。用来煮豆汁,或者五月初五用来煮粽子,反正用处很多。
以前农村办酒席,都在家里办,也会用到大铁锅来做菜,煮饭。
厨房,父亲已经打扫的干干净净了,放着一个秋天准备好的劈材,留着腊月二十三以后过年用。那春节的厨房火硬,旺,象征着来年红红火火。
父亲把豆汁放进铁锅里,点上劈材,一会厨房就暖和了起来,我们就挤在厨房里的稻草垛上,看父亲烧火煮豆汁。
大铁锅边上放上一个大缸,是为了把煮好的豆汁舀进缸里。我们一直在等第一锅煮好开的豆汁。
煮开的豆汁,就是我们街头早餐店里的豆浆了。但这些豆浆的味道远不父母亲煮好的豆浆的味道。
开了开了,锅开了。不知道谁喊了起来。不用喊,母亲已经把碗拿来了,给我们一人舀了一碗豆浆。
同时给我们碗里放上白砂糖,这个白沙糖,在我们小时候是一个稀罕的东西,平时是吃不到的,只有过年过节,母亲才会从小卖部里买些来。
那白沙糖放进热腾腾的豆浆里,马上就融化了,看不见一点影子。
我们也顾不得豆浆烫嘴,就拿嘴唇紧贴碗边,慢慢的往嘴里吸,一会一碗豆浆就没有了。
那热腾腾的甜丝丝的豆浆,顺着喉咙慢慢的划进肚里,一股暖暖的清流瞬间充盈全身。
嘴角还流着豆浆的汁,第二碗母亲又盛来了,那个早上,我们每个人至少喝两碗。
现在去早餐店,都要点一碗豆浆,虽然没有母亲磨的豆浆浓郁,没有唇齿留香,但依然爱喝。
这十今年,父母亲老了,他们也不在腊月二十三在做豆腐了。那个老石磨放在墙角一落,被雨水经年累月的滴穿,已经斑驳陆离了。
煮开的豆浆汁放进大缸里,放上从海盐摊上,弄来的盐卤,不一会,豆汁都成一块一块棉絮状。
母亲会找来一个大的盆,铺上干净的纱布,把成了棉絮状的豆腐汁,舀进盆里,用纱布挤出豆水,然后放在一块大木板上,两头担在缸上,上面放一块重的,平坦的东西,把多余的豆水压出来,几个小时后,结实的,洁白的豆腐就出来。
做豆腐的时间,一般从早上要忙到下午两三点钟,才能完成。
晚饭基本就是白菜炖豆腐了,加点平时舍不得吃的猪肉,那个香比现在吃什么都令人怀想。
腊月二十三,我在的这个北方小城,一般都是吃饺子,这近二十年,都是这样的。
我的故乡,我的村,在那一天,母亲总是做豆腐。做好了的豆腐,第二天都会给邻居,或者亲戚,没做豆腐的人家送点过去。
母亲的人缘很好,我没有母亲做的好,这些年的漂泊,我学会了伪装自己 ,学会了一点自私,学会了一点虚荣。
但母亲不知道,知道了会挨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