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岳飞北伐,在故都城前,眼见胜利在即,被朝廷连发十二道金牌强行召回。之后被罢免兵权、下狱,以“莫须有”的罪名,绞死于风波亭。一同被处死的,还有儿子岳云,大将张宪。
岳飞军功赫赫,一生忠烈,却落得如此下场,令人唏嘘悲愤不已。
在杭州西湖畔的岳王庙里,岳飞像前铸着四具跪像,分别是秦桧王氏夫妇、万俟卨、张俊,这四人,也普遍被认为是杀害岳飞的元凶巨恶。
更有人指出,秦桧怎杀得了岳飞?幕后主使,一望而知,必是宋高宗赵构无疑。
而赵构为何要杀岳飞?一般说来是两点,一是岳飞屡次宣扬要迎还二圣,父兄如果真的回还,自己的皇位可就不稳了。二是赵构无子,而岳飞作为外人,妄议立嗣之事。
事实果真如此么?权利确实能把人变得扭曲,但要说宋高宗就为这两点杀了岳飞,那就实在是低估了赵构的智商和权谋。
中国历代以儒孝治国。南宋立国未稳,民心不定,当其时也,若不宣扬迎还二圣,彰显孝道及复土决心,朝廷如何赢取民心,稳定局势?可以说,迎还二圣,是南宋必须实施的政治宣传。估计南宋朝野上下,叫的可是欢腾呢。岳飞在书文觐见时提及,最是寻常不过,他要是不应景跟风一下,倒是极不正常了。
从感情上来说,岳飞是赵构一路越级提拔,与二圣半点关系也无,说他会倒向二圣一边,估计就算是赵构梦到,也未必相信。况且,赵构父兄远在金国旧境,岳飞光复故国都城,并不存在迎还的可能性,为何要在这个大振民心国威的节骨眼上,急令召回?这十二道金牌,牌牌催命,道道诛心。却看不出朝廷的饬令威严,倒显出说不出的紧张惶惑。
而关于立嗣之事,岳飞只是进言提醒。就算赵构会有不悦,但为此杀掉自己的股肱大将,那也是外人想多了。
在我看来,朝廷的失态,岳飞的命运,也许是因为一个人。
刘裕(公元363年~422年)。东晋大将,刘宋的开国之君。
我估计刘裕名气应该远不如岳飞,虽然他的历史作用非后者能比。辛弃疾在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关于他的描述。我们来看看前半段吧。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里的“寄奴”,指的就是刘裕。从词里看得出来,辛弃疾对刘裕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而刘裕当然也受得起后人的高度评价。他平定恒玄及孙恩、卢循,恢复西蜀,灭了南燕,亡了后秦,收复了西晋故都长安,以步兵及车阵大败北魏铁骑。真真正正的气吞万里如虎。
而岳飞,和刘裕实在是太像了。
两人都是出身贫寒,在行伍里逐步晋升,统领一方。两人都是爱民如子,用兵如神。两人都清正廉明,不徇私情。从能力和品行上,挑不出任何毛病。要说有什么区别,可能岳飞能诗作赋,更加的文武兼备。
而两人所处的环境,更是惊人的相似。东晋和南宋都是偏安江南。两人所主导的北伐,均是以弱敌强,却所向披靡。而两人军事生涯的顶点,都是面对着故国都城。
历史上的赵构学识渊博,刘裕的生平他绝对不会陌生。所以,他清楚的记得,刘裕攻下长安后,姚泓绑赴建康斩首,后秦灭亡。
刘裕的声望已如日中天,无可阻挡。最终在三年后,出生寒门的刘裕,正式登上大统,东晋灭亡。
而岳飞,正沿着刘裕的轨迹,一步步的接近着开封,这个北宋的都城。在赵构的心目中,岳飞和刘裕的面目已变得模糊,有些混为一体。岳家军一次次的捷报,让赵构感觉自己像晋安帝,看着一个个的皇帝被刘裕绑来建康处斩,却不知几时会轮上自家?
所以,绝不能让岳飞攻下开封,不管如何的滑天下之大稽。所以,就有了这十二道金牌,就有了之后的“莫须有”。岳飞既有成为刘裕的可能,就当除之而后快。众将也有成为岳飞的可能,所以与金议和,罢兵止戈,杜绝隐患,哪怕是接受里子和面子都极其不堪的条件。
皇权是天下最大的权利,面对如此的诱惑,即使历史上并不“滥杀”的宋高宗赵构,也会变得铁石心肠。
“撼(江)山易,撼岳家军难”,这一声声金人的哀号,却也是实实在在的打在了赵构的心上。
岳飞未识不是明白人。在接到金牌的当口,他在想什么?也许他想着皇帝仍念旧情和传统,也许他想着南宋人心尚在,也许他想到母亲在他背上刻着的“精忠报国”,也许他听天由命,也许还有很多也许。
只是,嫌隙已生,无论如何,事情都回不到从前了。
总之,他接受了朝廷的命令,班师回朝了。临走前,他又回望了一阵开封,表情复杂,众位亲信也揣测不出什么,谁都没有吱声,只是围看着他。
那一刻,他会不会想到刘裕?
2018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