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是一个念头,永不放弃是一种信念。
人们为什么轻言放弃? 因为放弃很容易,坚持太艰难;因为畏难、逃避和自制力是原罪,不担责是人惰性本能,他们只是看到前方路途艰限,忘记了身后的一路坚持。
永不放弃不是逆天违命, 50岁仍追求10秒跑100米;永不放弃不是心灵鸡汤,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能创造神迹。
永不放弃只是种人生态度。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会让我遍体鳞伤,但我仍要继续选择用平静、乐观,宽容自信的态度去面对,不消沉、不颓丧、不指责、不放弃。
有一个家长谈到自己的儿子,沮丧地说:我对他是不抱啥希望了,30多岁的人了还胆小畏弱,讲话吞吞吐吐没有主见,整天宅不交女友不结婚。也不图他能挣到多少,只是不愿看到他整天飘零,我算烦透了。
我听了很无语,怎么能放弃自己和儿子?作为父母怎么能够放弃自己的孩子! 对于表现差的孩子,作为父母都不理解他们内心的畏惧自卑和迷茫,包容和帮助树立信心,社会只会更加冷酷蔑视。灵魂需要原谅,但绝不意味可无原则的畏缩; 心灵需要宽容,但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放弃。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性罪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这样的爱,真的很难被人理解。也很少见。因为人本身是缺乏这样的能力的。我们很少会为别人忍耐,恒久坚守,更别说恩慈以待了。爱和怜悯是一种发自生命深处的热情,你就是渴望去爱,渴望去付出,你就是更关切索爱的对象,甚至于关切自己。你不会去问值不值得,你只会问自己,真的爱了吗?爱,就是不问值与不值,因为爱本身就是值得。
我肯放低自己,以你为中心,满足你的自恋。这也是我能给你的深层次的爱。因为我从来都不曾觉得自己低,我才敢把自己放低。
在中国,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情况:我很爱你,但是却忍不住言语上处处指责打击伤害你。
“你太笨了,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
“你怎么这么胆怯害羞,没有担当?别人都能做好,为什么你不行?”
“你怎么每次都犯同样的错误?”
也许你以为孩子会变得坚强、有担当、不会变得骄傲;打击孩子只是为了不让孩子“太飘”,但是你错了。有不少孩子在年幼的时候活在父母的“言语打压教育中”,这样的阴影,直到成年后也难以忘怀,无法成长...... 在一个指责型的家庭里,父母承担不了父母的责任,实际上存在着很强的欺负,在这样的家庭结构里,谁弱,就是那个被欺负最严重的人,谁就是那个被投射为最不好的那个人,以此来维护其他人“我很好”的自恋。
当然最弱的人是谁,是孩子。
父母强势,子女反而柔弱,父母弱势,反而能培养出强势的子女,这是很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可以观察身边的家庭,很多都是这样。夫妻也是如此,温柔如水的妻子,丈夫男子汉气概十足意气风发,但妻子若是一位霸气的女汉子,丈夫会显得唯唯诺诺窝窝囊囊。
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也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
但是…… 成绩不好,一顿毒打,痴迷棍棒打出聪明仔,然后接着把肉夹给孩子;
表现不好,一阵打击嘲讽,然后自己仍然节衣缩食给孩子买新衣服......
你觉得孩子会记得什么?孩子的记忆中,没有肉、新衣服,没有糖;他只会记得你的谩骂、嘲讽、刻薄的话语,只会记得那些年他受到的打压。打压教育让孩子变得颓废、自卑,胆小怯弱,因为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更多是伤害,永远达不到父母期待的样子。
我们如何对待伴侣?Ta是可以随意伤害的,安放我们的欲望、依赖与惰性的工具人,还是可以一起成长,深刻牵绊,交托信任的的同伴?
我们如何对待同事、竞争者?他们是潜在或明显的资源争夺者,是可以明里恶语相向、暗里偷偷下毒的对象,还是可以有分歧却不互害,存异也可以求同的同袍?
我们如何对待邻人?他是与我们生命无关的旁人,还是可以相交的友人?
我们如何对待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互不相识的网上邻居?能不能够相互从对方那里获得多一点善意和支持,少一点恶意和攻击?
我们如何与自身相处?那些自我激励、自我批评,又或是自我麻醉、自我放纵,能否换来心境的安宁,实质的成长,还是只换来情感消耗和颓丧?
或许你如今很疑惑,或许你永远不知道该到哪去,但日常生活自身也是一个找寻的整个过程,每个人都要解决你认为做不到的事儿,痛楚,嘲笑,自我否定,然后成长。
放过自己吧,你没有那么强,没有那么多放不下。和这个世界握手言和,人生无须为拂晓而跑,不必达成既定目标,在坎坷中能心平气和就已是做很好。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所以希望你被爱包围,也希望你用爱,去表达善意、恩慈和关怀,专递正能量,也让自身也成为发热发光点。
是爱,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