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北京胡同的映像,最初来自姨妈家。早年,姨妈一直居住在北京的胡同里,至今还清晰的记得,那条胡同的位置是宣武区北樱桃园17号。
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我十几岁的时候,来过姨妈家几次,胡同内的四合院里住有几户人家,邻里关系非常的融洽,犹如亲人一般。可80年代末期,姨妈随表哥搬迁住进楼房了,从此便远离了胡同。
出于对北京胡同的兴趣,我无论是出差,还是旅游,都要特地到北京的胡同转一转,感受一下那北京特有的胡同文化。
胡同,其实是北京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大多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到现在已有数百年的演变历史。它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走向多为正东正西,胡同里的建筑多为四合院。
“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胡同不仅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人称只有到了胡同,你才能体会这地道的老北京味儿。
无疑,北京的胡同,仿佛是这座城市肌肤上的纹理,每时每刻都流淌出生动而又清晰的生活景象。尽管北京的胡同外观上看差不多,但它们的特色却各不相同。
南锣鼓巷,这条长800米的胡同,是北京最热闹也最时尚的胡同区。从明朝文臣将军,到清代皇后格格,还有文人学者诗画巨匠,每一处宅院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历史。
南锣鼓巷虽然时近700年,这里却依然保持着元代的“鱼骨式”格局,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且规模最大、品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传统居民区。
如今这里开起了风格百变的个性店铺,精巧时尚的私房小馆,元朝古巷新旧混血,就此重生,引来大批全球游客到此观光。
“后海波寒柳雾凉,一根烟袋点残阳。银桥可载西山重,老店犹飞爆肚香。”诗中所写正是烟袋斜街这著名的胡同。它位于什刹海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如今这里已是北京人闲暇时,寻找美食古玩,赏书画和古建筑的好去处。
“胡同”这一概念始于大都,当时出了29条胡同,但只有这一条“砖塔胡同”,从元、明、清、民国,再到今天,是北京唯一而且始终有文献可考的胡同,堪称是北京胡同的“根”。
具有如此悠久历史的砖塔胡同,自然少不了名人故居。鲁迅便在这里写出了多部作品,而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则在此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说起八大胡同,那可是闻名中外,名气实在太大了。它曾是烟花柳巷的代名词。在清末北京流传一首顺口溜,暗指的就是这八大胡同:“八大胡同自古名,陕西百顺石头城。韩家潭畔弦歌杂,王广斜街灯火明。万佛寺前车辑辏,二条营外路纵横。貂裘豪客知多少,簇簇胭脂红坡上行。”
从元朝到今天,虽然昔日的烟花柳巷已经成为历史遗迹,然而这些胡同却在日光之下自顾自地生息繁衍着,保持着一成不变的肤色。如今,这条巷子已经成为京城胡同文化的典范,其个性化的小店与古朴的建筑风格交相辉映,让人流连忘返。
北京的胡同可以说是北京历史的见证者,很多胡同里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尽管长廊的油漆已经布满伤痕,顶上瓦片中间生出顽强的各式小草,雕梁画栋也已残缺不全,但看着它们,不仅不会感到失望,反而更感觉到那种幽深的美感,以及那历史的沧桑变幻。
行走在北京的胡同,让你感觉时间仿佛停滞了。事实上,这些并不是错觉,你能看到的是历史与现实在眼前不停地穿梭,也让你不停地回味。
将过去融入未来,这是北京胡同文化今天的格调儿。外显的表象里,依然可以寻觅到历史的内容。不是么,街头艺人的拿手绝活、依然奔跑着的黄包车、街边古老的风味小吃店、路边操着京腔大声聊天的老人们。
这就是北京的胡同,任时光流逝,岁月变迁,依旧不急不缓地伸展着,伸展着,就像是走过多年沧桑的老者,但他风彩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