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往往很难察觉到,束缚他们的往往是他们自己。
前段时间,我喜欢的微博博主@抓马坤发了一条微博,这条微博讲的是与女性成长相关的多元价值观的包容与尊重。她在微博里提到,她自己是在过了三十岁之后,才意识并接受人有千万种,故此每个人的生命选择也是不同的,但在之前,她曾经多次站在自己的角度很不理解别的人(特别是同样是女性的朋友)在遇到某个人生节点时的选择。
这篇博文触动了我,它里面有句话是这样写的,源自抓马坤曾说过的一句话:
“女孩的自信和判断力要靠自我经历获得,一次一次危机处理,一次一次在工作中证明自己可以跳得更高,那种确信感才会越来越强。”
她的文字让人感同身受的点在于——她本人就是在一次一次危机中成长,在一次一次试错中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从而抽丝剥茧一般地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最近有一部电视剧《三十而已》很火,这部剧以顾佳、王漫妮、钟晓芹为主角,来展现同样三十岁的女人在不同的选择和背景下的生活,也在表现女性在过了被认为“不尴不尬”的三十岁的分水岭以后,各自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看剧、点评往往比真正生活在其中要容易得多。很多人认为,对于新时代的多数女性来说,我们拥有比前人多很多的机会与可能性。这句话在某些时候确实是对的。
如今,女性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行各业的行业论坛、各大企业的高管梯队、多家创业公司的资深人士甚至创始团队、各大投资机构的高级管理团队里;在保险业中,女性业务员的占比大幅提升;在微商时代,女性成了做微商的主力军;更不用说网红、整形医美、美容美发等行业了。
这些变化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扩大了,女性有权利去选择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而不是一边发展事业,一边背着传统女性必须经历从恋爱到结婚到生儿育女的包袱负重前行。
但事实并非如此。
以我自己为例,我今年26岁,本科毕业4年,工作经历为4年零3个月,未婚(即将结婚)。我大学毕业后不到半年,因为得到了一个去北京的工作机会,我从深圳跑到北京工作,多数时间都扑在了工作上。
在我大学毕业不到两年,我妈开始催我找对象,她希望我能刚好找到一个未来能发展成谈婚论嫁的对象,而不是纯靠自己在职场上混得出色而拥有更好的生活。我并不会借此埋怨我妈,因为她的行为、思考逻辑和爱我的方式是受她的生活环境、成长背景所影响的,这件事没有对与错之分。
当时,对于找对象这件事,我并不排斥但也很少在生活中、工作中主动去寻找合适的人,除了工作忙、业余时间少等外部因素,更多原因可能在于对广泛开展异性社交没兴趣、下班了就想回家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或者当时对自己不够自信等。
对于女性来说,北上广深似乎比国内其他的城市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职业自由,包括职业选择、职业机遇等多个方面,同时,提倡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主义或丁克主义在一线城市的职业女性中成为常见现象。在这些城市工作的女性常常会被鼓励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追求事业或个人兴趣,在社交中也较少因为未婚、未育受到文化歧视。
但是,当这些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女性回到老家,她们中的大多数人依旧会受到来自父母、家人、七大姑八大姨的直接或间接催婚,甚至直接安排相亲。我在这里并不是说相亲或催婚一定不会带来好结果,相反,我因为相亲收获了一个很好的男朋友,他即将成为我的另一半,但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我之所以提到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多的包袱是因为:
在很多老一辈人的眼中,尤其是年轻时没有广泛求职经历、工作阅历并不丰富的长辈(女性居多),她们会认为女性在这一阶段(24岁-30岁)最重要的事情是找一个合适的人组成一个家庭。然后,女性应该要在结婚后尽快要孩子,因为25岁-30岁这一阶段是女性孕育生命的黄金时期,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后面再要孩子将会承担高一些甚至难以挽回的生育风险。
我妈妈就是这样想的。不可否认的是,我妈妈的想法绝不仅仅只是个例,这种思想——“女性就应该在适当的年纪把自己嫁了、要以生儿育女为己任”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
这种文化导致整个社会对女性的职业追求空间设置了显而易见的天花板,对女性本应具有的多样化角色视而不见,对女性拥有与男性同样潜力巨大的职业化能力进行了严重低估,这些现实很难被改变,更难以彻底颠覆。
女性在职场上面临的挑战,绝不仅仅只是她的职业化能力和专业水平,更大的挑战来自家庭内部和外部社会不断浸染的“错误”的文化灌输。
女性比男性在职场上天花板更低、职业上升空间相对较少的原因就在于这一点:她的敌人不仅仅是她自己,有时候,她们的敌人是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