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是今年的重要课题,以往事事到属地、件件到居村的工作模式,甚至让很多不了解内情的群众误以为是居村委会这一群众自治组织,是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作机构的错觉。
客观来看,做事情就是需要钱、需要人,不管是外来人口、计生卫生、消防安全、孤老孤儿,确实是距离居村最近,让街镇一个科室五六号人,自己去落实全街镇十几万几十万人口的宣传、检查确实不可能做到。但是反过来说,几十上百项政府事项下沉居村也确实非常奇怪,当然也不只是下沉居村,电动汽车充电桩就是物业公司盖章,所有机构都觉得自己不了解情况,需要有一个了解情况的机构来兜底对接、兜底落实、兜底防范。
当年社会工作师继续教育培训推进过程中,曾经有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争议,有居委工作人员认为群众工作他们自己天天在做,难道还没有在讲台上讲课的那群满口工作理念、专业伦理的专家懂得如何做工作吗?客观来说,对比国内外基层组织结构,居村两委确实承担了大量综合性的基层工作事务,甚至原本一些购买服务人员,比如就业援助人员队伍、协管队伍,也连人带工作并入了居村两委工作人员队伍,专业队伍综合化固然增强了居村两委的协调能力,但是专业工作还是需要专业人来干,而不是靠填表兜底。填报增强了台账、报告的说服力,但是代替不了专业知识,不然这个那个的工程师资格证书背后的多年专业学习,哪怕是给了操作手册也不行。就好比人人上失信名单等于人人不失信,事事兜底等于事事不兜底,随着房地产一个时代的开发浪潮的过去,逐步老化的居民区硬件背后带来的风险问题,迟早是要面临一个谁来出钱解决的问题,如何收费、调价、介入是新时期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