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周日下午,我收到了小慧发来的信息。信中说她最近总是失眠,脑海里不断浮现小学时我带着他们排练课本剧的场景。"老师,现在的班级再也没有人像您那样理解我了",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失落。
这样的消息我不是第一次收到。去年毕业的小杰在教师节回来看我时,红着眼睛说初中班主任"根本不懂我们";再前年的毕业生雯雯在微信里抱怨新班级"一点人情味都没有"。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心里都会泛起一阵复杂的涟漪。
记得参加工作的前几年,我把学生的依恋视为最高的褒奖。每当听到学生说"只想回到您的班级",我的虚荣心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甚至在教师交流会上,我还曾沾沾自喜地和朋友分享过"学生离不开我"的言论,赢得了一片赞叹声。
转折发生在三年前的那个秋天。我偶然遇见了已经升入初三的往届学生子奥,他整个人都瘦了一圈。"老师,您知道吗?刚上初中那会儿我特别不适应,总觉得没有您当班主任的日子特别难熬。"他苦笑着说,"后来我才明白,不是新老师不好,是我自己画地为牢了。"
子奥的话像一记闷棍敲醒了我。我开始反思:当学生把对过去的怀念变成对现实的抗拒时,这份依恋还是健康的吗?我们教育工作者,究竟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
我想起了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经历。母亲总是在后面扶着车座,等我骑得平稳时就悄悄松手。有次我回头发现她站在远处,心里一慌就摔倒了。当时觉得很委屈,现在才明白,不放手就永远学不会独立骑行。
教育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倾注心血培养学生,不是为了让他们永远依赖我们,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带着我们给予的力量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就像园丁培育幼苗,最终目的是让它们能够独自承受风雨,而不是永远待在温室里。
去年带毕业班时,我刻意改变了一些做法。班会课上,我让学生自己策划活动方案;遇到班级矛盾,我引导他们自主协商解决;甚至把一些原本由我决定的事务交给班委处理。看着他们从手足无措到从容应对,我感受到了比依赖更珍贵的成长。
毕业前夕,班长小浩在作文里写道:"老师,您最近好像变得'懒'了,但我们却变得更'勤快'了。谢谢您相信我们能行。"这句话让我眼眶发热。原来,适时的退后不是疏离,而是更深层次的信赖。
现在面对学生的留恋,我不再沾沾自喜。我会告诉他们:"怀念说明我们曾经拥有美好的时光,但前方还有更精彩的风景等着你们去发现。"当小慧再次发来邮件时,我回复她:"试着用发现我的优点的眼光,去发现新老师的闪光之处吧。"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送别。我们陪伴学生走过一段旅程,不是为了让他们停留在原地,而是为了让他们有勇气继续前行。有时候,最大的爱不是紧紧相拥,而是学会适时地松开双手。在这个离别的季节里,我看着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心里不再有不舍,而是满满的祝福。因为他们已经准备好,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而作为老师,我们最大的欣慰莫过于此——看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知道那是成长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