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上海同事问我咬春有吃春卷一说吗?
我回答:南方有。
因为在我三十多年的认知中,立春俗称“打春”,当其时,要放鞭炮,无论大人小孩都不能躺着,最好站着,躺着容易生病,当然如果是大半夜睡梦中就只有家中某个人起来去放鞭炮。
后来才知道立春这一天,节目很丰富啊。
在古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都是特别重要的时节,皇帝要带着百官去郊外迎接。
而民间,自然是以“吃”为主。
至于我同事所说的春卷,则是由“春盘—春饼—春卷”演变而来。
春盘
始于晋代,晋周处《风土记》载:"元旦造五辛盘",以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等五种辛荤蔬菜,供人们在春日食用后发五脏之气用,故又称为"春盘"。
春饼
唐时,春盘内容有了变化,《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
春饼首次出现。
宋朝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这样描述:"常熟糍糕,馄饨瓦铃儿,春饼、菜饼、圆子汤。"
从宋到明清,吃春饼之风日盛,并且有了皇帝在立春向百官赏赐春盘春饼的记载。明《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 ( 皇帝 ) 于午门赐百官春饼。"
到清代,伴春饼而食的菜馅更为丰富。人们备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饼时随意夹入饼内。
春饼,又叫荷叶饼、春卷,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以前吃春饼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吃的时候用刀切成细丝,再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现在,在东北、华北等地依然有立春有吃春饼的习俗(我:????)
春卷
到元代,春卷出现了。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载"卷煎饼":摊薄煎饼,以胡桃仁、松仁、桃仁、榛仁、嫩莲肉、干柿、熟藕、银杏、熟栗、芭榄仁(除栗黄片切外皆细切),用蜜、糖霜和,加碎羊肉、姜末、盐、葱调和作馅,卷入煎饼,油焯过。"。
清代《调鼎集》载:"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剁碎,卷春饼切段。单用去皮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段。单用去皮柿饼切条作卷亦可。",既包馅(咸、甜均有)又有卷,是典型的春卷形状及制法。
咬春宴
除此之外,立春还有吃萝卜的习俗。
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打春》中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闹也。"。
咬春出现,咬春宴还会远吗?
咬春宴上有萝卜生菜,也有春饼春卷,凡可咬可食可补之物,皆可入席,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据说"咬春"以后,整个春天不会犯困。
今天,你咬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