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天津校区番茄组群内针对孩子爱玩游戏和动力不足的原因引起热烈讨论。
爱飞姐说:"逃避现实,学习落下太多,跟不上同学们,听不懂老师讲的课,家长没有及时做好支撑,索性就对自己放弃了。"
荣荣火山非常赞同爱飞姐的观点,她还认为孩子从游戏中得到认可,从网络、短视频中得到快乐,放松,所以孩子把自己置身于网络虚拟世界。
爱飞姐表示她不知道多少年没有好好看电视了,也不会用电脑,她和孩子平时像朋友一样相处,几乎没有批评和指责过孩子,对孩子也没有过多的要求。儿子现在在美国上大四,还特别爱学习,她每次打电话都说:"儿子别学了,玩会儿吧!"她回忆儿子没有过青春期。女儿在重点学校的实验班上高中,实验班压力特别大,如果一次没考好,就要出实验班,孩子喜欢什么事都跟爱飞姐说,可是好多时候爱飞姐是听不懂的,像儿子学业和工作上的事,女儿有时候听她回答的不对,也会急,爱飞姐会说妈妈真不会,真没听懂,你教教我。女儿特别喜欢班里的老师,爱飞姐自己认为做的比较好的可能是经常表扬老师,经常和老师交流,经常夸老师,比如和老师说孩子可喜欢您了,每天在家一提起您就特别开心。
通过爱飞姐的描述,我们感受到她是一位情绪稳定的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不控制孩子,对孩子没有过高的期望值,不批评不指责不否定孩子,爱飞姐像一个容器一样,包容接纳她的孩子们,很少和孩子发生冲突,而是好好地去倾听、理解、回应和安慰孩子。
当孩子问到她不懂的问题时,她会虚心像孩子求教,孩子遇到事情,她会鼓励孩子去大胆尝试,熟悉爱飞姐的人都知道爱飞姐是一位很平静的人,特别热心肠,从不多言多语的,在孩子面前她不会唠叨孩子,更不会像“直升机”一样在孩子们头顶上盘旋。
优秀的孩子背后一般都有优秀父母的艰辛付出,爱飞姐的一儿一女之所以没有爱玩游戏和动力不足的原因,离不开爱飞的默默付出与坚持。
通过爱飞姐的分享,我们也照见了自己,照见自己与学霸父母的差距,也找到自己孩子爱玩游戏和动力不足的原因,爱飞姐就是我们组的榜样,想让孩子成为学霸,那么我们就要先做学霸的父母,加油!
我们还认为孩子之所以爱玩游戏和动力不足的原因就是,这件事不是孩子自己想干的事,也不是孩子自己愿意干的事,有时和父母干预过多也有直接关系。
比如学习,有的父母把学习成绩看得太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父母的"面子"挂钩,盯着孩子的成绩不放,很少关注孩子身处其中有多苦。
甚至有的父母一看孩子不学习就焦虑总是忍不住多说几句,恨不得孩子都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他们才安心放心,经常用自己的条条框框去限制孩子,孩子不听就给孩子扣上“叛逆”的帽子。
有的家庭因为学习经常闹的家里“鸡犬不宁”,家长不辅导作业时轻声细语的像林黛玉一样,辅导作业时就变成了暴怒不堪的霸王龙,在学习方面没有给到孩子好的感觉,大多父母觉得是在帮助孩子,其实是孩子学习路上的“绊脚石”。
家长们,你们想一想在孩子想做某一件事时或者愿意做一件事情时,他真的会动力不足吗?他真的没内驱力吗?
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个我家的故事。
早上5点多,我看客厅的灯亮着,我起床想给库里做点早饭,来到客厅,我看库里在玩电脑,儿子看到我惊讶的立马起身,像惊弓之鸟,我有点想笑的冲动,同时也反思了一下孩子那下意识的动作。
“我给你煮点方便面吃?”我立马关心地问道。
“我自己煮了方便面,已经吃完了。”
“妈,这是我给你剥的桔子。”说着儿子拿起剥好的桔子就往我嘴里塞,我的理智告诉我一定要吃,可是我的感觉是实在吃不下,因为没有刷牙,最后感受战胜了理智。
“儿子,我没有刷牙,刷完牙我再吃。”我喜上眉梢地说。
通过这件事,再一次让我深深的意识到孩子不是没有内驱力,其实孩子自己想做的事,内驱力杠杆滴,没有内驱力的事,证明不是他自己想做的事。
就像早上一样,孩子七点上班,自己五点多起床做早点吃早点;还有前天晚上,我俩有点争执聊了一夜,到五点多的时候,我去睡了一会,儿子因为担心上班迟到,自己选择不睡觉,而做早餐,等着七点准时上班,这是他自己想做的事,他想体验生活,他想感受一下挣钱的不容易,在他体验的这个过程中,不让家长操一点心,自己把一切安排地有条不紊,甚至家长想阻止也阻止不了,这就是他的内驱力,他自己想干。
意想不到的是,孩子打工的第一天,领导就给他长了工资,打工的第七天给他升了职。
通过这次打工,我看到了孩子的内驱力,看到他的社会能力,看到他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他的理财能力,这都来源于在光合青春的浸泡。
怎么把孩子不想做的事,引导到孩子自己想做,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顺着这个思路,让我联想到每天家长导师的训练,当我作为观察者时,绿萝是倾听者,她明明有方法,但是她不直接说出来,而是不断地变换她的问题,让倾诉者自己去感悟的画面呈现在我的面前,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时跟孩子的沟通方式就应该是这样的,以倾听者的身份去和孩子沟通,而不是以过来人的姿态去控制孩子,遇到问题直接给孩子方法,孩子不按着自己的期待去做,就受伤就焦虑,就陷入恐惧,说的多了孩子也嫌唠叨,嫌烦。
孩子抱着这样的态度,家长说的话再有道理也是徒劳,如果我们转换一下,平时把自己退到观察者的身份上,当孩子有需要时,以倾听者的身份去和孩子沟通以倾听者的身份去和孩子沟通,遇到事情用不同的角度去提问去启发,不仅做到了相应的闭嘴,更能引起孩子的思考,孩子更会用自己的所感所悟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不想干的事变成想做的事,才有可能让孩子有内驱力动力十足,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