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中山小学 邓倩倩
听着夏日的蝉鸣,伴着热风的亲抚,我走进了2019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培训班,与150多名学员,一起踏上了求知智慧教育的旅程。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确是让人身心愉悦,收获充盈。
(一)聚焦迷思,拨开雨雾见青天
在此之前,我对信息化课堂的理解与使用,局限于设计中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生成”的一种教学辅助。而郑天宇老师用他这些年在信息化教学探索道路上的所思所得,首先告诉了我们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深刻影响:(1)改变了课堂结构;(2)改变了学习方式;(3)改变了师生关系;(4)改变了教学流程;(5)改变了教师角色。“改变”这个词,听起来像是勇者的盔甲,又像是弱者的软肋。我觉得自己介于这两者之间,不禁陷入了沉思,从最初的PPT到创维白板,然后到希沃白板,再到如今的Hiteach。看似每种信息化软件都用过,精彩了课堂如烟花绽放,但仔细想来对学生的影响却了无痕迹。这一刻才幡然醒悟:真正的信息化教学应该是回归教育的初心(教育的本质,就是学生的学),但同时有智慧地使用信息化手段,在课堂中稍加引领下,出让更多的时间给孩子主动去创造、探索和发现知识世界的奇妙与精彩。
这一次很高兴又见到了王绪溢博士,从2017年区里组织的“新技术新媒体应用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到2019年我校特邀王博士为全体教师进行的“如何将信息化与课堂相融合”专题讲座,再到此次市里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培训班,这是我们的第三次『育』见。王博士此次讲座的开场,还是一如往昔的具有亲和力又不失幽默地与大家打招呼、并用手机自拍合影,同时直传上大屏幕,让我们看见他的信息化教学无处不在。整节课下来,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那一句“我始终认为没有信息化的课堂不能算是真正的课堂”(原话的大概)。这句话透过他慢条斯理地述说却显得格外掷地有声,让我听见了他的“执着”。王博士通过他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为我们解读了生硬的理论,如精熟决策器的训练、同侪教学法、融合反馈系统的发现式学习法、掌握学习法等。帮我们提炼了智慧课堂的核心要素:(1)数据;(2)检测;(3)对话;(4)差异;(5)小组活动。让我意识到:在不断革新的教学信息化趋势下,未来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数据感知和课程创意。课后,我还翻阅了他赠予学员们亲自撰写的《数字时代的教与学——给教师的建议40讲》,在其中一个章节里他传授了一套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心法:“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它是从学习者角度思考的教学哲学,也是一套学生中心的教学心法,涵盖了教学的所有层面,包括时间安排、教材内容和课堂行为。我便寻思着,看来在教学实践中要多提醒自己:不要说太多,不要给太多,不要想着要快点。
(二)联结重组,操千曲而后晓声
略带阴差阳错的剧情,让原本报名B班的我,和同校的四位小伙伴走进了C班的教室。当我带着对于智慧教室使用的一知半解,及些许怕知行跟不上的忐忑,就这样意外且幸运地遇上了来同样自台湾,声音甜美,温柔可亲的王瑀老师。“肯定”和“鼓励”贯穿着这两天王老师给我们上的理论与实操结合课的始末。王老师亲切的教态,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以至于当她在最后宣布本次课程结束时,大伙儿都还意犹未尽。
课上,王老师由“思考金三角理论”引出四种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分别是:(1)基本模式;(2)二次作答模式;(3)思考重组模式;(4)主题创作模式。结合了同侪教学法,通过列举许多自己的教育实例,帮我们进一步厘清四大教学模式学习中的一个个迷思;期间还不忘穿插指导Hiteach软件的使用,帮我们get了多种工具的使用技能;更是让我们心口手脑并用来实作挑战,教给我们如何合理使用团队合作、组内分享及全班分享等策略,让我们开启了深度学习的大门,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讨论、对话,让我们学会在日常信息化教学中迎面学生的认知冲突,拓展学生的思考面,转化学生的思考,从而内化成学生的素养。
纵观王老师整个课程的设计,其实就是一节很好的、值得借鉴的信息化模式下的大课。她对将各种信息化模式融合课堂的自然流畅;和运用“思考金三角理论”围绕素养导向智慧课堂每一个板块的精心设计;和对学员们每一个阶段的新理解、新设计都用心倾听、认真点评、及时奖励;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递着信息化课堂的真实性、趣味性、创新性,还有让我深受触动的那一句“让学生的思考能被看见”。
(三)融会贯通,长风破浪会有时
如果说“改变”与“执着”,是勇者的矛和盾,那么拥有了这上等的“兵器”,加以时日的实践与反思,相信会让每一个有心走上探索信息化之路的老师“所向披靡”。如果说“肯定”和“鼓励”,是补给的粮草和水,那么不管是他人给的、还是自己给的精神“食粮”,都会让我们在未来的信息化“战役”中,获得更多的信心和力量去砥砺前行。
非常感谢此次为我们用心讲授、耐心解惑的导师们,想对你们说:“你我的『育』见,是成长的『光合』作用。”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摸索前行,活用信息技术,让课堂充满思维的碰撞,让学生透视知识的建构,从而内化成自身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