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三:

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分离的一生。一个分离是出生,呱呱坠地,离开母亲的子宫;第二个分离是与妈妈的分离,幼儿期6个月至三岁期间,接受“妈妈是妈妈,我是我”;第三个分离是与家的分离,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指导参加工作,组建自己的家庭,次次是分离。再到生命的下一场轮回,与自己孩子重复分离与成长的过程。

在处理分离上,可能出现三种结果,一是成熟分离,一边给予爱,一边坚定地告诉孩子或亲人,你是你,我是我。关系依然亲密,但关系中的每个人都有独立而健康的人格。二是决绝分离,关系中的人必然黏在一起,演绎爱与恨的双簧,关系不一定亲密,还可能很恶劣。三是单纯分离,名义上是亲人,但拒绝爱与亲密。若是亲子关系,孩子会遭受难以挽回的伤害。

没有分离孩子不能成人;没有爱,孩子一样长不大。父母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如果父母关系和谐而平衡,同时又爱孩子,那么孩子会成为健康的孩子;如果父母关系是倾斜的,那么孩子会作出种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以平衡这个关系。

溺爱以爱的名义摧毁了孩子的感受,剥夺他自我探索的机会,实际上也对他的感受视而不见。溺爱中,孩子的感觉被否定,但他却无法清晰认识到这一点,因为父母和别人觉得这是爱。譬如孩子说,我吃饱了,大人说,你正在长身体,多吃点。吃饱的感觉很好,但吃撑的感觉很不好。溺爱是陷阱,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似乎变得不可指责,这一切阻止了正常的分离。

孩子长大了,渴望独立空间,渴望伸展自己的手脚,尝试自己的力量。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个,任务孩子是永远不懂事的小孩,需要他们时时刻刻为孩子操心一切事情。这其实是父母无法忍受分离,通过自我牺牲,制造愧疚感,来勒索孩子的服从,这种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他们认为自己的生命已经乏善可陈,从而过度的关注在孩子身上。

“我的孩子出了问题”,这种话不要着急说。武老师给出了几个建议,面临青春期各种问题与挑战时候,先思考是否做到了下面几点:

一是不要渴望彻底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守住好好学习不做坏事的底限,不要总想着和孩子谈心;

二是不要把眼睛总定在孩子的“问题”上,青春期的问题很多事这个时期发展特点决定的;

三是尊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意愿,假若放手让他们去发展,给他们充分独立的空间,他们的叛逆行为会自行消失大半;

四是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特别孩子孩子离开你;

五是丰富自己的生活,让自己不那么无聊、不那么空虚,不那么黏儿女;

六是改善与配偶的关系,让配偶填补情感空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