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众弟子
出家五众男女二众
比丘、比丘尼
在家男女二众
优婆塞、优婆夷,此为“四众弟子”
出家四众
指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出家五众
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式叉尼)、沙弥、沙弥尼。
七众弟子
比丘、比丘尼、式叉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前五众是出家众,后二众是在家众。
皈依佛门、受戒,尤其是依止学法之后,对三宝更应该增上恭敬心,对自己的言行应该更加谨慎。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千万不可因为虚荣心的驱使而越学、滋生我慢心。
我慢心就是这个人处处自以为是
自尊心 好胜心特别强
别人无论在哪个方面胜过自己
不仅不承认自己不如别人
反而认为自己处处胜过他人
听到某人对某人的赞叹
心里面不舒服
这样的人感情十分脆弱
他只能在恭维赞叹声中生活
一旦受到打击
精神很很容易崩溃
所以这种人是不堪一击的
嫉妒心 傲慢心显示了人的自私
体现了人的心量的狭隘
所以这样的人很容易干出一些蠢事来
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与五阴同,,旧译曰五隐,五众。众为和集之义。法华经譬喻品曰:分别说诸法生灭之五众。法华嘉祥疏五曰:以五法和集,义称五众。又一一阴法各众多故云众也。杂心云:积聚是阴义。
又作出家五众。即:(一)比丘(梵 bhiks!u,巴 bhikkhu),(二)比丘尼(梵 bhiks!uN!i^,巴 bhikkhuni^),(三)式叉摩那(梵 s/iks!ama^N!a^,巴 sikkhama^na^),(四)沙弥(梵 s/ra^maN!era,巴 sa^maN!era),(五)沙弥尼(梵 s/ra^maN!erika^,巴 sa^maN!eri^)。其中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沙弥、沙弥尼受十戒。[大智度论卷十、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一之一)
隋代佛教之教化机构。隋文帝敕选高僧,各以其所专精之学,司掌教化之职,称为五众,并各设众主一名。五众即:(一)涅槃众,众主有法聪、童真、善胄等。(二)地论众,主要依华严经典,众主有慧迁、灵璨等。(三)大论众,大论系指大智度论;主要依大品般若经,众主有法彦、宝袭、智隐等。(四)讲律众,众主有洪遵等。(五)禅门众,众主有法应等。
瑜伽八十一卷十七页云:五众者:一、在家众。二、出家众。三、净信众。四、邪恶众。五、处中众。
比丘众
(出家男子受持比丘二百五十戒者)
比丘尼众
(出家女子受持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者)
沙弥众
(出家男子受持沙弥十戒者)为当来比丘
式叉摩那众
出家女子受持比丘尼戒法前,受持正法女戒学习六法者)
沙弥尼众
(出家女子受持沙弥尼十戒者)
在家居士二众称为信众
1、优婆塞众(在家男子受持三皈、五戒,近事佛法者);
2、优婆夷众(在家女子受持三皈、五戒,近事佛法者)。
「式叉摩那」戒
这是女众,属于沙弥尼以上,比丘尼以下的一级。式叉摩那,译义为学法女,是在二年内,受持六法戒的一类。这实在还是沙弥尼(女众出家的预修),不过仰修比丘尼戒的一分而已。佛制女众出家,起初当然也只是比丘尼;其后增立沙弥尼;后来又增列式叉摩那;成为出家女众的三级制。起因是:有曾经结婚的妇女来出家,他早已怀了孕。受比丘尼戒后,胎相显现,生了儿子,这是会被俗人误会讥嫌的,有辱清净僧团的名誉。因此,佛制定式叉摩那:凡曾经结过婚的,年在十岁以上(印度人早熟早婚);没有结婚的童女,年在十八岁以上,在受弥尼戒后,进受六法戒二年。起初虽为了试验有没有胎孕,但后来已成为严格考验的阶段。如在二年中,犯六法的,就不能进受比丘尼戒,要再受六法二年。二年内严持六法不犯,才许进受比丘尼戒,这是比沙弥尼戒严格得多了。女众的心性不定,容易退失,所以在完成僧格(比丘尼)以前,要经这严格的考验。天主教中,修女出家,也要经三次考问,比男众严格得多。不过这一制度,我国也许从没有实行,也许印度也不受尊重。因为沙弥及尼戒,比丘及尼戒,虽各部多少不同,而大致都还算一致。惟独这二年的六法戒,各部的说法不同。旧有部的十诵律,法藏部的四分律,都说六法,而不完全一样。新有部的□刍尼□奈耶,『二年学六法六随行』,这是二种六法。大众部的僧只律,『二岁随行十八事』,这是三种六法。二年六法的古说是一致的,而六法的内容不同,这可以想见,这一学法女的古制,早就不曾严格遵行,这才传说纷纭了。
七众的差别
七众的差别在于受持的“戒”法不同。佛弟子“以戒为师”,既为自己进步、也为恭敬戒法,居士二众(信众)应恭敬仰慕出家五众(僧众)。
信众之间也是相互恭敬,三皈者应恭敬受持五戒者,五戒者应恭敬受持菩萨戒者。
出家师父们之间也是相互恭敬,下座恭敬上座(不是你的位子高就是上座,是依据师父们受戒、学戒后,受持戒法的戒腊,分为下、中、上座,以便有序可循),学法修法者恭敬持法者(即法脉传承者),即使拜同一师父为师,师父付法于比自己年轻、比自己后入山门者时,师兄执弟子礼恭敬依止师弟“上师”,而持法师弟还以师兄相称并依戒腊敬重之。
佛门讲究平等,平等而不失恭敬、不失礼仪。
佛弟子虽有在家二众,出家五众;论戒法,虽有八类(加近住的八戒),但戒体的清净,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有生长定慧的功德,却是一样的。所以,在家也好,出家也好;男众,女众,童年,成年也好,只要信愿恳切,发起净戒,都是可以依之而解脱生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