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味道,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色。最古老的烹饪技术,便成了打开味蕾的一把重要钥匙。
走进神奇美丽的温泉哈日布呼镇,你不仅会被迷人的阿敦乔鲁、古墓群所陶醉,而且还会被阿日夏特村的少数民族美食所吸引,这些记忆属于哈萨克族的美食文化精品。
只因微信上一组“私家菜”图片的吸引,我便来到一个叫加孜拉·阿合买地的家里。
那是一间不足20平米简陋的厨房,加孜拉·阿合买地利索地忙碌着。只见她系着白色围裙,头顶花头巾,熟练地在烘焙糕点,那甜腻的气息携裹着幸福的味道扑鼻而来。“这是我自制的,用酥油、酸奶、奶疙瘩、鸡蛋、水等材料配料而成,我反复试过多次,才有了这样的口感。”她端上一盘蛋糕,姣好扮相、气味芬芳、低脂低糖、低卡路里,满脸得意。伴随着对这款蛋糕的感情,还给它起了个洋气的名子——芭比公主蛋糕。
我好奇,一个少数民族农家妇女,怎么会突发奇想,以微课堂的形式推送哈萨克族美食?她直言不讳地告诉我,围城六载,日子平淡,一直在家做全职妈妈,照顾一双儿女。丈夫是哈日布呼镇派出所的一名协警,仅靠他一个人的工资常常让生活捉襟见肘。
生命是一架织布机,光阴是那长长的丝线,我们就是一个梭子,不停地来回穿梭,织下了光景的变换,雨水的气味,花朵的芬芳,还有那些平淡琐碎的生活细节。加孜拉·阿合买地不甘心生活颜色太单调,她要为自己的日子绣上几朵花、几片叶子。
就这样,她根据民族美食特色分设了菜系、饮品、糕点系列,每个班不少于30课时,学费是80元。她坚持每天在微信上发布风味美食图片,语音或视频传授制作过程,不到1个月,微信报名学员从最初几个人攀升到几百人。
厨房,这个家家都有的方寸之地,她竟然凭着对哈萨克民族特色美食的一腔热情和感悟,研制做出一道道让人叫绝的美味。
“这是我做的包尔萨克。”加孜拉·阿合买地兴致勃勃地给我介绍着。包尔萨克用发面做,面稍发后,在面板上擀成薄片,并切成小菱形,或4-5厘米的方形、长方形。在锅里用油炸黄即成。哈萨克族一天要喝六七次奶茶,来了客人上茶都离不开包尔萨克。
民族特色佳肴走向市场,走向人们的餐桌,要不断增加花样、增加菜品。于是,她又向节庆饮食、特色饮食拓展。
加孜拉·阿合买地开始研制她的“手抓肉面”,这道菜是哈萨克族人待客的风味美食菜肴之一。她专业地讲解着这道菜的工艺流程,先把羊肉切成大块,按腿、肋骨、胸等部位分块,放凉水煮沸撇血沫,两个小时左右取出肉,汤肉放盐、洋葱。用原汁肉汤煮面条或面片,捞出盛盘,肉用小刀切碎后同面拌在一起,吃时放少许洋葱即可。缕缕香味追随盘子的走向飘散开来。
如今,加孜拉·阿合买地的烹饪水平日益娴熟,报名学员络绎不绝。
她为开办好“私房菜”班培训,经常收看美食烹饪节目,看到有兴趣的菜品,她就认真在本子上记下菜名、材料、制作步骤等。刚开始她按照菜谱一步步地做,生怕漏掉个步骤,随着做菜的次数多了,也就不那么“严谨”了。奇怪的是,往往这种随性而为的菜比“照本宣科”做出来的好吃。她认为私房菜并不在于多么的花枝招展,简单上手、过目不忘、便于推广私房菜风情。
“做一道菜的时候就物我两忘,单纯地只是想,怎么才能做的好吃,怎么让吃的人满心温暖。”加孜拉·阿合买地脸上溢满自信,熏马肉是哈萨克族美食中的一绝。“熏”作为一种烹调方法,每到深秋熏肉时,选择膘肥体壮的马匹宰杀后进行加工,撤上盐、胡椒粉等佐料,灌进3尺多长的马肠内,两头扎紧,搭在木架上,用松枝熏烤,等到马肉和马肠脱水萎缩,表面呈黑红色就熏制完成了,储存到冬季食用。她的熏马肠,脂肪丰富,油而不腻,瘦肥分明,色泽油亮,吃到嘴里一股松油和马肉的清香。
加孜拉·阿合买地坚信,只要有巧妙的心思,很多看似气场并不相投的食物,也许偶然相遇,就会创造出新的美味。还有太多的美食,我叫不上名字,比如烧小麦,炒前除掉麦皮,放羊油炒后捣成粉,再放羊尾油,与茶水拌着吃。比如小麦饭,把除皮的小麦舂成半碎,放进锅内加水煮熟,再放入溶稀的酸奶疙瘩或放点酸奶和肉,牧民们喜欢在秋冬季吃这种食品。
“这个微信课堂就像我的另外一个孩子,看着它不断成长、壮大,给了我坚持做下去的力量。”加孜拉·阿合买地说着自己今后的打算,准备开一个实体店,店名都想好了,就用儿子的名子命名叫“阿合江美食店”。
加孜拉·阿合买地的“私房菜”很火。她感慨地说,哈萨克族饮食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为一个哈萨克族人,她有责任将本民族的饮食文化发扬光大并代代传承下去。她要将“阿合江美食店”做成哈萨克族风味的招牌店。
这些只是“私房菜”的冰山一角,如果你想吃更多特色美味,加孜拉·阿合买地的“私房菜”会不断的散发着热烈的味蕾诱惑,让食物的芳香满足而长久的留在唇齿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