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连载/南海演义(九)

第九章:危机四伏,南海风云再起

林默回到国内后,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就被紧急召回了总部。南海的局势在美菲等国的蓄意搅局下,变得愈发紧张。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墙上巨大的南海地图上,各种标记密密麻麻,像一张无形的网,罩住了这片本应宁静的海域。

美国海军“华盛顿”号核动力航空母舰编队进入南海黄岩岛东北部海域活动,这一行为无疑是在南海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不仅组织舰载机飞行展示,还邀请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助飞人员及菲律宾媒体登舰参观,妄图借此向中国施压,展示所谓的“联合力量”。菲律宾海岸警卫队也紧随其后,其吨位最大的巡逻舰“特雷莎·马格巴努阿”号于7月2日驶向黄岩岛,次日抵达该岛以东约二十八海里处,逼近中国二十四海里毗邻区范围,对中方海洋权益进行针对性试探。他们的行为就像一群贪婪的恶狼,不断挑衅着中国的底线。

面对美菲的联合行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迅速做出反应,于7月3日启动海空战备警训,在黄岩岛临海陆空及周边海域展开体系化防御部署。林默所在的团队也接到任务,利用“海底烽燧”系统和“深海驿站”浮标系统,为军方提供相关海域的海洋环境数据支持,协助监测海域动态,以便更好地应对此次局势。林默深知,他们手中的这些科技成果,此刻就像一把把利刃,将在这场捍卫主权的斗争中发挥关键作用。

林默和同事们日夜坚守岗位,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海底烽燧”系统如同敏锐的卫士,凭借着密布在南海海底的光纤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海底的动静,任何细微的声波变化都被精准捕捉。哪怕是一条小鱼游过,也逃不过它的“耳朵”。而“深海驿站”则不断传来海水温度、盐度、洋流等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判断海洋环境对军事行动的影响至关重要。比如,海水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声呐的传播效果,盐度的差异会改变潜艇的浮力,洋流的走向则可能影响舰艇的航行路线。林默和团队成员们仔细分析着每一组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局势的因素。

在这紧张的局势下,南海的科研保护工作也未停歇。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沙海洋生态环境实验站传来喜讯,科研人员在三沙市永暑礁首次发现一处绿海龟产卵场。这一消息让林默倍感振奋,他深知绿海龟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新产卵场的发现意义重大。这不仅为研究绿海龟的繁殖行为提供了珍贵素材,也印证了南沙海域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但同时,他也担心美菲的军事活动会对这片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林默决定带领团队前往永暑礁,协助南沙站对该产卵场进行保护性监控。他们乘坐着科研船,一路乘风破浪,驶向永暑礁。途中,海风呼啸,海浪拍打着船舷,发出巨大的声响,仿佛也在为他们助威。到达后,林默立刻与驻礁环保部门合作,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对产卵场周边的环境因子进行监测,包括温度、湿度、沙质等,为后续的孵化研究奠定基础。看着沙地上清晰的鳍状肢爬痕和排列紧密的海龟蛋,林默心中满是欣慰,仿佛看到了未来绿海龟种群繁荣的景象。但他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安排团队成员轮流值班,密切关注着周围的动静,防止任何可能的破坏行为。

在守护绿海龟产卵场的过程中,林默还惦记着珊瑚礁的修复工作。近年来,中国已成功种植和修复珊瑚礁约30万平方米,三沙市永兴岛海域的“海底苗圃”也已成功培育珊瑚幼苗14.3万株。这些珊瑚礁就像海底的森林,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对于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默带领团队来到永兴岛海域,查看珊瑚幼苗的生长情况。潜水员们身着专业装备,小心翼翼地潜入海底,仔细检查珊瑚的生长状态。他们发现去年移植时仅5厘米的鹿角珊瑚,如今已生长出15厘米的枝丫,这让大家倍感鼓舞。然而,当他们看到一些珊瑚礁上仍残留着被渔网缠绕的痕迹,以及受到军事活动影响而出现的破损时,心中又充满了忧虑。

南海的生态保护并非一帆风顺。仁爱礁上,菲律宾那艘非法“坐滩”的军舰,像一块毒瘤,不仅侵犯着中国的主权,还对海洋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军舰生锈的残骸上,缠绕着各种垃圾和渔网,周围的珊瑚礁因为长期受到油污和废弃物的污染,大片死亡。曾经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如今变得一片死寂。林默和团队成员们对此深感痛心,他们意识到,在捍卫国家主权的同时,也要加快生态修复步伐。他们计划利用“海底烽燧”系统监测仁爱礁周边海域的生态变化,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与相关部门合作,制定更有效的珊瑚礁修复方案,尽快恢复仁爱礁的生态环境。

随着局势的发展,美菲方面感受到了中国捍卫主权的坚定决心,逐渐收敛了行为。南部战区新闻发言人田军里空军大校表示,战区部队将持续加强黄岩岛领海周边海空域巡逻警戒,进一步强化有关海域管控力度,坚决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林默和他的团队也将继续坚守在南海,一边用科技力量守护海洋生态,一边为捍卫国家主权提供支持,让南海这片蓝色海域既能绽放生态之美,又能始终彰显中国主权的尊严,成为和平与希望的海洋。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局势暂时稳定的时候,新的危机又悄然降临。美国情报部门通过卫星监测,发现中国在南海某岛礁附近正在进行一项神秘的工程建设。他们猜测这可能是中国的新型军事设施,于是向菲律宾方面透露了这一消息,企图再次挑起事端。菲律宾政府在得到消息后,立刻派遣了一艘伪装成渔船的侦察船,偷偷驶向该岛礁附近海域,试图获取更多情报。

林默的团队通过“海底烽燧”系统,第一时间监测到了这艘异常船只的动向。他们迅速将情况上报,并与军方取得联系。军方立即派出一架无人机前往该海域进行侦察。无人机在高空盘旋,通过高清摄像头拍摄到了菲律宾侦察船的清晰画面。只见船上的人员正鬼鬼祟祟地用望远镜观察着岛礁方向,还不时地用仪器进行探测。

林默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制止菲律宾的这一挑衅行为。他和团队成员们迅速制定了一套应对方案,决定利用“深海驿站”浮标系统释放的无人潜水器,对菲律宾侦察船进行干扰和驱离。无人潜水器悄无声息地靠近侦察船,利用其携带的电磁干扰设备,对侦察船的通信和导航系统进行干扰。瞬间,侦察船上的雷达屏幕上出现了一片雪花,通信设备也发出了刺耳的杂音,船员们顿时陷入了慌乱。

与此同时,中国海警船也迅速赶到了现场。海警船通过高音喇叭向侦察船发出警告,要求他们立即离开中国海域。菲律宾船员们看到海警船的到来,吓得脸色苍白,但仍试图负隅顽抗。海警船见状,果断采取行动,对侦察船进行了包围,并派出一艘小艇靠近侦察船,准备进行登船检查。菲律宾船员们见势不妙,只好灰溜溜地逃离了现场。

这次事件虽然暂时平息了,但林默知道,南海的局势依然严峻,未来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他和他的团队将继续坚守岗位,不断研发和完善海洋监测技术,为捍卫国家主权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相信,只要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守护好南海这片美丽而又神圣的海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