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北部湾上,联巡新篇与民心之桥
清晨六点的文昌码头,朝阳正从铜鼓岭的轮廓后缓缓升起,将海面染成一片鎏金。中国海警西沙舰和永兴舰的甲板上,官兵们正进行着出航前的最后检查。西沙舰的主炮旁,一幅巨大的北部湾海图正通过量子投影技术悬浮在半空,北纬20度线如同一条淡蓝色的丝带,将中越两国的管辖海域温柔分隔又紧密相连。
林默踩着微凉的甲板走到舰艏,指尖轻触海图上标注的“白龙尾岛”——这个北部湾中的小岛,既是中越渔业合作的传统渔场,也是两国海警联合巡逻的标志性坐标。三年前,正是在这里,中越联合执法队首次成功拦截一艘跨国走私船,查获的200吨非法捕捞渔获,如今仍作为警示标本陈列在南海博物馆的“海洋生态保护”展厅。
“林工,越南海警DN-2000型舰艇编队已抵达预定汇合点。”通信兵小李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他手中的量子通讯终端显示,越南海警“光海号”和“安海号”已进入中国领海毗邻区,两国防务舰船的AIS信号在共享屏幕上形成两个相向而行的绿色光点,轨迹如同正在编织的友谊纽带。
七点整,西沙舰鸣响三声短促的汽笛,这是国际海事信号中“准备协同”的意思。远处的越南舰艇立刻回应相同的信号,声波在平静的海面上扩散开去,惊起一群白鹭。林默注意到,越南舰艇的甲板上站着几位身着民族服饰的渔民代表,他们举着的“中越渔友一家亲”横幅,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这是越南广宁省渔业协会的代表,”通过双语实时翻译系统,越南海警指挥官阮文海的声音清晰传来,“他们带来了去年我们联合放流的黑鲷鱼生长数据,存活率达到68%,创历史新高。”全息投影中,阮文海展示的水族箱里,几条银灰色的黑鲷正悠然游动,鱼鳞上的电子标记闪烁着微弱的红光——那是中国科学院研发的生物追踪芯片,能实时传回水温、盐度和洄游路线数据。
当两国防务舰船编队在北纬20度线完成战术汇合时,林默的终端突然收到“海底烽燧”系统的联动警报。北部湾中部海域的光纤传感器检测到异常的水下噪音,频谱分析显示为大型拖网船的引擎特征。“坐标北纬20°15′,东经107°30′,”阮文海的手指重重点在海图上,“这个区域属于中越共管的产卵场,严禁拖网作业。”
西沙舰随即启动“静默巡航”模式,关闭主动声呐以避免打草惊蛇,转而依靠被动监听阵列捕捉目标声纹。永兴舰则释放了三架“蜂鸟”微型无人机,它们搭载的热成像仪在300米高空组成立体监测网。十分钟后,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一艘悬挂巴拿马国旗的货轮正在违规拖网,船尾的渔网长达500米,边缘的钢齿在海底犁出明显的痕迹——这种“绝户网”会破坏海底植被,导致渔业资源枯竭。
“根据《中越北部湾划界协定》第12条,我们有权对跨界违法作业船舶采取联合登临措施。”中国海警执法队长张远的声音在联合指挥频道响起。他曾参与去年“海风号”的拦截行动,此刻正熟练地穿戴执法记录仪。越南海警的登检小队也已准备就绪,他们携带的便携式DNA检测仪,能在现场确认渔获物是否属于保护物种。
当两国防务舰船的执法艇呈犄角之势靠近目标船时,意外发生了——货轮突然转向试图冲卡,船尾的渔网在慌乱中脱落,大量幼鱼从网眼中涌出,在海面上形成一片银色的涟漪。“启动应急围网!”林默当机立断,西沙舰投放的可降解围网迅速展开,如同一个巨大的摇篮,将漂浮的幼鱼圈在其中。越南海警则释放了携带益生菌的浮标,这些微生物能分解渔网脱落时泄漏的机油。
登船检查的过程中,中越执法人员发现了更令人震惊的事实:货轮的货舱里不仅有80吨非法渔获,还隐藏着六个装满工业废料的集装箱,其中的重金属含量远超国际排放标准。“这些废料如果倾倒入海,会导致半径10公里内的珊瑚礁死亡。”越南环保专家阮氏秋用检测仪扫描样本时,眉头紧锁,“去年我们在南沙查获的同类废料,花了整整三个月才清除干净。”
中午时分,联合执法队将非法货轮押往防城港临时停泊点。在返航途中,西沙舰的厨房飘出阵阵香气——越南海警带来的鱼露正与中国厨师烧制的石斑鱼碰撞出独特的鲜味。甲板上,中越官兵围坐在一起分享午餐,阮文海指着手机里女儿的照片笑道:“她在河内的中文学校学习,昨天还问我能不能带中国的海洋科普绘本回去。”
林默闻言,转身从船舱取出一套《南海生物图鉴》,这套由中越法三国科学家共同编撰的书籍,用三种语言标注了500多种海洋生物的习性。“这是上个月刚出版的修订版,新增了我们在北部湾发现的两种新虾类。”他翻开其中一页,全息插图里的磷虾正闪烁着荧光,与“海底烽燧”系统监测到的生物电波频率完美吻合。
下午三点,联合巡逻队抵达北部湾最南端的红树林保护区。这里的潮间带栖息着40多种水鸟,也是中越联合开展“海洋碳汇”研究的基地。当无人机群升空进行生态普查时,传回的画面让所有人惊叹:成片的红树根系间,去年投放的人工礁基上已附着满了幼嫩的珊瑚虫,它们的基因序列中,既有中国团队编辑的耐热片段,也有越南保存的抗病虫害基因。
“看那些白鹭,”阮文海指向滩涂,一群白鹭正跟着巡逻艇的航迹飞行,“它们的迁徙路线从不分国界,每年冬天从中国广西飞到越南庆和省,春天再回来。”林默的终端突然收到李教授发来的消息,附带的卫星图像显示,这些白鹭的栖息地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高度重合,仿佛是大自然在延续着文明的对话。
傍晚时分,一场突如其来的雷暴逼近巡逻海域。联合指挥中心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西沙舰和“光海号”组成防御阵型,将渔民的小型渔船护在中间。暴雨中,中越官兵合力加固渔民的渔网,雨水混着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却挡不住彼此默契的笑容。当雷暴过境,夕阳重新露出脸庞时,一道彩虹横跨在两国防务舰船之间,如同架起了一座七彩的民心之桥。
夜幕降临时分,联合巡逻接近尾声。在预定的告别海域,中越舰艇并排停靠着,官兵们用手电筒打出摩尔斯电码——这是两国海警约定的特殊告别方式,灯光闪烁的节奏,正是座头鲸歌声的简化波形。林默站在甲板上,望着越南舰艇逐渐远去的灯光,手中的水质检测仪显示,今天采集的水样中,微塑料含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3%。
“收到‘蔚蓝公约’总部的消息,”通信兵报告,“下个月将在胡志明市召开海洋合作论坛,邀请我们介绍北部湾联巡的经验。”林默抬头望向星空,北斗卫星与伽利略卫星的信号在终端上交织成网,而在这片网络之下,北部湾的海浪正轻轻拍打着两国的海岸,仿佛在低声诉说:当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国界之上的桥梁,从来都比屏障更坚固。
返航途中,林默在工作日志上写下这样一段话:“今天在红树林看到的珊瑚虫,明天会成为鱼群的家园;此刻传递的科普书籍,终将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和平的种子。北部湾的浪涛会记得,2025年的这个夏天,两国防务舰船的航迹,在蓝色海面上写下了‘合作’二字。”终端的全息屏上,32个“蔚蓝公约”成员国的国旗正围绕着地球模型缓缓旋转,如同众星拱卫着唯一的蓝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