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根据规划,读书并分享读后感,第七篇。
主要内容:
说清楚两个事情
1、学习是需要学习的,也是可以学习的;
2、分享我自己总结的,还有学到的学习之道。
引言——学习是一件专业的事情:
我们从出生就在学习东西,来自遗传的,属于“生而知之”的部分;后天的主动学习,属于“学而知之”的部分;由于遭受困境,为了解决问题的学习,属于“困而知之”的部分。
每个人学习的基础,智力、身体等通常无明显强弱之分,学习效率却有高下之别。
学习效率高,不只可以更好地领先;还可以节省生命,而生命是不可再生资源。
那么如何高效学习?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不只是学生。奇怪为毛学校都不教的。父母也很少有教的。已为人父母的亲们,估计多数自己还困于此问题。
《学习之道》,维茨金。作者曾是9岁起便8度荣获全美象棋冠军的天才神童,是纵横西方棋坛10年后,改行研习太极拳,并连续21次荣获全美太极冠军及世界冠军的“太极拳王”。他说:“我意识到自己最擅长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极,我最擅长的是学习之道。”
而学习之道,是类似于武学中的“九阳真经”的东西,学成之后,天下“武学”俯拾即是。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正文:
1、正念:渐进式学习
任何事情,目前做不好,或者目前做得好,都只是目前的状况。任何事情都可以更好。
所以,遭受挫折之后,不是说我这个人就是不会说话;我这个人就是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我这个人就是容易生气。
而是,我还不太会说话,这个可以学;我还不太能在众人面前演讲,这个可以学;我还是容易生气,这个可以学习情绪管理和情绪控制。
2、学习条件:软区域
外面有噪音,这我怎么学得下去;舍友在煲电话粥,这我怎么学得下去;又有公司的问题给我打电话,这我怎么学得下去。
学不下去,是因为把外界那些刺激当成了学习的硬条件。
而事实上,你一定有办法解决那些问题,让自己成为那个“随风而动的树枝”,而不是一动不动,遇狂风只能折断。
3、利用逆境
首先接受,人生碰到逆境实属正常和平常。
然后利用,逆境是锻炼自己的机会。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更强。做一个“反脆弱”的人,愈挫愈勇,“过度反应”,而激发强大潜力。
最后,创造逆境,推动自己。正所谓“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4、画小圈,做组合
就像学习音乐要先学习音符;学习象棋要先认识每一颗棋子。
把要学习的东西的最底层的东西找出来,一定是一个个的小组件,然后各个击破。
各个击破之后,就可以进行组合。组合熟练之后,就可以融会贯通。可以自己创造曲子,自己找到更好的下期思路。
我们能边骑车边聊天,也是这么学会的:一开始只能专心骑车,注意脚下用力,着意扶好车把,还要看清路况,一有特殊情况就要更费力的处理。后来,一切只是“骑车”一个任务了。然后大脑就可以空出来并行聊天的任务了。
5、输入和输出:听说读写
听(输入):音频、视频、前辈的教诲
说(输出):转述知识、总结所学;传授式、交流式
读(输入):看书,看资料,看别人怎么做、怎么想、怎么学
写(输出):输出。接受更多人的检验和质疑
6、像吃饭一样
学习(吃东西);
思考(消化吸收,去粗取精);
输出(身体代谢,运动等形式的能量使用和释放);
批判性思考和遗忘(排泄:对身体没有用处的废物,还有未能消化吸收的营养)。
不能一直只是吃(学习),也不能一直只是消化(思考),还要排泄(去粗),还要生活(输出)。
要常吃(学习),常消化(思考)。
遗忘(未能消化吸收的营养)是正常的,再学就好了。
7、学最好的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8、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自己的认知世界,是需要着意建设的。
在一个大背景下去理解某一个小知识点,解决一个小问题,可以“高屋建瓴”。
9、碎片化学习体系化知识
学习可以是碎片化的;但学习的东西,必须是成体系的。如果没有体系,就要自己构建。
10、学习需要的能力
检索能力——找到最好的知识
阅读能力——重在理解速度,而非阅读速度
写作能力——思考、总结、输出,这一路裹挟了几多知识
情绪管理——学习有时是痛苦的,可以考虑赋予学习一个强大的意义,比如:准备去新东方当老师的人,可以把背单词和最终的工资挂钩,背一个单词,相当于挣了多少工资这么换算。
11、找专家
高人指路。
12、学思维方式
从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考虑一个问题,如果都是一个答案,那么你几乎掌握着真理。
13、学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举例:四维时空结构、道法术器动。
结语:
学习需要学习,认知需要认知,思考需要思考。
你有哪些学习方法呢?不妨写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