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皇帝多次征召,另一边是祖母缠绵病榻。
该如何选择呢?
西晋的李密饱含真情地写下了《陈情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祖母养育之恩,不可不报,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只能先祖母而后君王。文章凄恻婉转、真切自然,令人动容。
同样让人感动的还有结尾部分的一个典故——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晋国大夫魏犨、魏颗父子。
魏犨有一位宠妾,他患病时嘱咐儿子:自己死后,让这个宠妾改嫁。
这本来是个好事!
可等他到弥留之际的时候,忽然又反悔了,想让女子给自己陪葬。
儿子魏颗不忍心,选择第一种遗嘱。
后来,魏颗在战场上遇到了秦国的大力士——杜回。
他本来毫无胜算,但是却得到了一位老人的帮助。这位老人将草打成结,绊倒了敌人,魏颗因此活捉杜回。
当天晚上,老人托梦给他,说自己是那位宠妾的父亲,为了报答恩情,帮助他战胜敌人。
故事充满了神秘色彩,但却彰显了一种“以德报德”的精神。
一次偶然的善举,很可能会成为日后的福报。
魏颗当初救下父亲的宠妾时,估计也不会想到还会收获这么大的回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也许带有因果轮回色彩,不过,无论时代怎么改变,为善总是对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当然,一个人此时的善举,并不会马上得到兑换,往往是迟迟不来,甚至在自己的身上根本不会体现。
上天也许会在某一个你想不到的时刻,让好运降临,赐福于你或你的后人,亦或者在你危急的时候,帮你化去厄运。
就算没有也无所谓,举手之劳,也不足挂齿。
一个人做事情应该发乎本心,自然而然,而不是为了荣誉、金钱、地位等功利性的目的。目的性太强,就有了“得失心”,容易将付出和回报做对比,这样反而平添烦恼。
善欲人见,并非真善。发乎本心,才能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