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甄选”为何爆火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深陷困境的“新东方”开始谋求转型之路。去年底,“新东方”宣布进军直播带货领域,但半年以来一直不温不火,直到这个月,寂寂无名的“东方甄选”直播间突然爆火出圈,短短几日便已突破千万粉丝。

一切还要从6月10号说起,新东方老师董宇辉在“东方甄选”直播间里风趣幽默地用中英双语介绍了“original cutting”(原切牛排),被网友频频转发,收获了大量的点赞关注。双语带货、出口成章,董宇辉以另一种姿态让大家感受到原来直播带货还可以如此诗情画意。

“东方甄选”的火爆多少有些偶然,但走红的背后也有着厚积薄发的必然。

首先是主播的学识和口才高于行业水平。董宇辉的直播诙谐幽默、干货满满,他可以对哲学历史信手拈来,也可以对童年理想真情流露,他卖的是烟火气的农产品,传达的却是诗和远方。不仅是董宇辉,“东方甄选”直播间里的其他主播也都博古通今、多才多艺,他们的直播都像是一场高级的脱口秀,高频高质地输出着人们所需的情感共鸣。

其次,“东方甄选”的成功也来自于善用优势和勇于创新。一开始“东方甄选”走的也是传统的直播路子,观看人数最多时也才3000人,而6月9日进行双语带货改版之后,大批网友纷纷涌入直播间。“东方甄选”寓教于乐地带货手段突破了传统的带货模式,用文化输出和知识传播将观众带进了一个全新的直播世界,让大家真切地体悟到带货也不全是叫喊和吆喝,知识也不总是高冷和枯燥。

“东方甄选”的出现引领了一条“知识带货”的新路径,为直播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但人们未必会一直被“大米与远方”的故事打动,如果总以情怀和双语为卖点,而忽视产品品质本身,热度终将会消散。从“高价玉米农民利润几何”的网友之问,到“桃子发霉长毛”的售后投诉,可以看到情怀之下的疯狂消费正在逐渐“降温”。如何让直播间良性、健康、持久地发展下去,希望“东方甄选”能尽快找到答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