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头顶、头部两侧以及前额不适症状的处理方法,理明自通,枕部,也就是后脑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这里说的处理方法,并不只是说会找到相应的经络和穴位来下针,而是明白如何识证辨证、如何运用规则规范、如何应用规律来作用问题。
其实很多文字,我力求想表达的都是这层意思。至于用针还是用指等具体操作,真的是法无定法、万化由心。
枕部循行的经络:
一是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上巅”。
二是足太阳经,“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有一个女性患者后脑勺不舒服。
识证是上焦,经络为督脉、太阳经,上病下治、患者为女性,取右手,后溪穴一针下去,不适症状没了。
有意思的是她晚上微信我,说照照镜子,前面的川字纹好像也没了,言语里充满了欢喜。
后来还有没有,我没去确认,但是针治后脑勺不适,前面川字纹也没有了,说明确确实实这不是简单对治了一个症,而是调和了督脉、太阳经这个经络体系。
后面的症没了,前面同在一个经络体系的症也没了,也许,这个体系里的其他不适之症也没了。
当然,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后病前治。不过,黄帝内针真的可以美容,后面慢慢讲。
有一次我出差在外,儿子在家里发高烧,用了一些中医外治手法,但是头痛、高烧症状不见减轻,也不想吃东西。匆匆忙忙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取出针来。儿子的症状主要是后脑勺和太阳穴痛胀,喉咙痛,浑身无力、也无汗。
识证是上焦,后脑勺痛胀,经络基本锁定在督脉、太阳经;太阳穴胀痛,首选少阳经;喉咙痛,经络主要是任脉、阳明经、少阴经。
按这个思路用针不到五分钟,儿子就说头不痛了,眼睛亮了,肚子也饿了,让妈妈煮东西给他吃。
后来连续扎了几天,虽然感冒症状没有完全消除,但不适程度却再没那么严重,日常学习生活基本不受影响。
前面对头部每一个区域的不适症状如何对治,比较详细的做了分解,实际上往往是很多症状交杂在一起,不一定正好在某个区域。
如果满头满脑都痛胀昏沉,一般都是找症状最重的地方先行下针,然后一针一导引,根据症状的变化决定下一步用针,症在哪,针到哪。
主症解决了,余症还是按这个方法,症之最重处,即是针之首选地,直至头部不适症状逐个消除。
还有一种情况,进针之后,一些不适症状会出现游走现象,但不管怎么变化,我们按照法则,始终跟着症找阿是穴、找同气点。
至于是在手部用针,还是足部用针,一般可以手部或者足部的阿是穴为准。如果找不到阿是穴,怎么方便怎么来,手部、足部的同气区域都可以。
有人或许会问,讲头部不适问题,怎么说来说去都是讲头痛?
其实说的是头痛问题,但对治处理的思路,同样适合这个区域其他一些不适症状,头痛只是其中一个症的表现形式。
专门以头痛贯穿举例,是便于更加清晰地理解黄帝内针理法方针在此处的灵活运用。
明白了这个思路,今后再碰到一些头部不适问题,就再也不会“头痛”啦!
小贴士:枕部不适症状,识证为上焦,经络主要是督脉、太阳经。
一般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求同气。若症在两侧,以相对严重的一侧作为主症;若症在中间,按男左女右求同气。
取穴可以《黄帝内针》“头手足经络(同气)”“手(掌)头同气”章节所给出的穴位为据。
具体取穴可以阿是穴为准。如用针效果不佳,可采取阴阳倒换办法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