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考虑要不要继续做线上理财教育,在理财领域带了三年多的班,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大部分人是奔着找标准答案来的。
在他们看来报个训练营、报个课,这样就有人手把手教,手把手应该很容易就入门了。但结果往往是开营三天掉队10%,开营一周掉队20%,结营时还剩50%。而这完成课程的50%中, 营后能按照课程内容去实践的不超过两位数。这不超两位数中,又不断去学习、实践、调整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体系的更少。
不单单是理财类的,写作也是,曾经的我就是课能学完,但没后续的状态。近两年发现,线上教育真的是太五花八门了,不光有训练营甚至还催生出了私教课,也就是一对一的教学服务。费用也是相当高,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看的我背后直冒冷汗。
不是觉得这些有什么问题,毕竟人家是分享了自己宝贵的经验。而我觉得,在报这些之前,我们应该想明白两件事:
1、是真喜欢还是脑中一热
2、是真心想学还是想走捷径
头脑一热就买课的行为,在这个时代可能多多少少都有,甚至为了省钱还搜罗了一堆盗版课放在百度网盘里“吃灰”。
18年中的时候,我就接触到了“写作变现”这个词,但是被大量的宣传文给搞昏了头脑。就看到了“0基础也可以”、“靠写作收入过万”等等吸引眼球的词语,结果一冲动就报了一写作课。
当时那堂课总共5节,收费199。第一节讲写作怎么变现的,第二、三节讲怎么注册公号以及注册公号需要注意的问题,第四节讲怎么拆解别人的文章,第五节讲投稿注意事项。学完后,我注册了公号,然后就开始每天拆解文章、拆解标题、研究爆文……
就这么折腾了半个多月,觉得拆解的差不多了,想着写篇文章试试水,结果光一个开头就推翻了8次。一直找不到点展开,好不容易找到了点头绪就是衔接不起来,最后一篇囫囵的文章都没写出来,只好放弃。
现在想想,当时的我从毕业后,都没看过什么书,也没有过什么深入的思考,写不出来是必然的。可当时的我根本没有这个意识,只是觉得可能课程没讲到自己需要的点上,后来又报名了一些课程,最终也不了了之。其实那时的我,对写作只是头脑一热,并未认真对待。
前段时间听了帅健翔和杨小米的对谈,提到过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如果你想学写作的话,先不要急着买课,先写十篇文章再说。即便想买,买一些讲基础的就足够了,最重要的是你要多写多练。
当时觉得说的挺对,日更了一个多月后我发现这个观点不管是写作还是什么,都适用。因为它的潜台词是告诉你:先入局,再破局。遇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就拿写作来说,你先写上几篇,最起码能检查出来你对写作的真是态度。一开始肯定写不出来,甚至写的很慢,如果你能在这种状态下还能坚持,那么起码说明你是有这份心的。而当你写上几篇,遇到一些问题后,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程,效果可能会翻倍。
比如你开头总是写不好,就优先学习开头怎么写;结构不好设计,就有限学习行为结构;标题不会写,就优先学习标题……
也行你会说,这些去学的话,不根据课程进度学会不会受到影响?
其实完全不会,因为这些老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他只能从自身出发先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写出来,在给出应对方式。然后还要考虑到受众,同时还要考虑课程的逻辑框架。看似这一切都是站在用户角度上思考,但实质是他只能根据自己的节奏设计出一套适合大多数人的课程。
就像学校里的老师,如果课讲的高深了,只有前几名学的会。讲浅了,后面几名可能学会了,但其他人学不到任何东西。所以他只能把课讲到平均线以上,保证大部分人能听懂。因此学校培养出来的,都是差不多水平的人。你可能会疑问,那为啥会出现拔尖的呢?因为那些拔尖的,往往都是自学高手。
所以,在学习课程的时候,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节奏去学, 啥不会去学啥,哪里遇到问题,优先解决哪里。
最后再聊聊关于私教课,我是没有去报过私教的,主要是没钱。但从我接触过报私教的人,他们给我的反馈是:觉得这样有人指路、有人排雷。能少走弯路,早日成功。
确实看到有些私教课的宣传,你就觉得把自己交个这位老师,那前途必定光明。但我们忽略了一点,脚在你身上长着,所以路还是需要你自己走。报私教有点想走捷径的感觉,但世上哪有什么捷径呢?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你的经历、你的认知、你的心态都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别人的路放在你身上不一定能走的通,至少他们能有现在的成就,也都是多年积累,慢慢摸索而来的。就单论写作而言,史蒂芬金算是大师级别的人物了吧,而他却说写作的金牌定律是:多读多写。
不管是写作、演讲还是什么,别人的经验、建议,仅能为你提供参考。因为要走路的人是你,所以先去找问题,找到问题后结合这些经验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方法论,才是学习中最快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