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德敏
罗牧的山水画与八大的山水画,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罗牧的山水画,其实在清代早期比八大山人是更有影响力的。他的作品,因为学的巨董文坛正脉一路,加上因为宋荦的推广,被皇帝所推崇,并流传到海外。 而八大山人因为是明朝皇帝后裔加之性格孤傲有反清复明的思想等方面的原因。所作的作品大都是怪石怪鸟怪鱼等题材,以讽刺当朝官员为快然,这些作品在当时肯定被朝庭所禁止流传,市面上也很少有人能看到,所以当时八大山人在世人眼中也只是个有风骨有明显个人特色的花鸟画家, 大家虽然喜欢,但谁也没有这个胆子敢去收藏。历史决定了一个画家要历经坎坷才能大成,八大山水到了清后期因为简练高古的独特艺术风格才被人所认可,罗牧的山水风格描写的是冬山秋水、秋风潇洒的景观。以书入画。线条简练散淡。画面静逸深远,体现出文人画的隐逸思想。清代中期扬州八怪对罗牧非常推崇。八大山人是以花鸟画出名。八大的用笔也是以书入画。我们从八大的自画像的题跋里,可以看出。八大山人的自画像中的题跋书法,有几种字体,一个是黄山谷的,一个是董其昌的。最后写的就是他自己的风格。在八大山人书法册页中,有几页的写的是篆榴体。从八大晚年的书法作品里面。多数是篆榴用笔。特别是在他的山水画,花鸟画的用笔方面也是用篆榴笔意。八大山人是在清后期。慢慢被人们所重视,石涛,吴昌硕,齐白石,李苦禅等大师无一不受八大的影响。而罗牧自清中期以后被冷落了三百多年。
罗牧从小生活在宁都县城梅江镇。小时候跟魏书学山水书法。20岁左右上翠微峰,跟易堂九子之一林时益学制茶及装裱字画,罗牧早期能在南昌站稳脚跟。主要靠的是制卖茶、装裱字画这两门手艺。通过交往,以南昌名土徐世溥等人有过几次交往,徐世溥是罗牧结识的第一位名士,徐有《罗饭牛携画至山中》二首赠与罗牧, 第 一首诗是罗牧二十几岁在南昌与徐世溥初识,罗牧的"林芥"茶在徐世溥的心中留下了很深印响,于是就有了:"又随飞叶下江烟,与雁同来先雁旋。记得扁舟初过我,草堂门外水天"之诗。
罗牧第 二次与徐世溥相见是十年以后的事了,罗牧此时山水画已遂渐形成自己的面貌,徐世溥不得不由衷感叹:“彩笔常悬梦里思,十年古道见须眉。云山本自无常主,更写云山卖与谁"。徐世溥的诗对罗牧此后的绘画人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若干年后,罗牧将此诗对巡抚宋荦念诵,宋荦久慕徐世溥的人品,“求徐巨源文翰甚渴”(宋荦《友评》),听了徐写给罗牧的诗后,“令人讽咏不已。”乾隆年间,张庚在《国朝画征录·罗牧》中也引用了徐世溥的后一首诗,
罗牧是个善经营的"商人“加艺术家,罗牧善饮,性率直,处事圆转自如,罗牧虽以隐士与茶商身份与宋荦相交,宋荦非常赏识罗牧的书画才能,在一些重要场合极力推荐。罗牧是真正遇上赏识自己的"伯乐"了,罗牧也是很感激这位高官道友,二人可谓是志气相投,焉有不结交之理。宋荦任江西巡抚时,年56岁,时罗牧67岁,二人均已入老年,但二人友谊保持到辞世,宋荦尊重罗牧,始终如初
。罗牧的山水画之所以被人们所喜爱,还是有它自己一定的风格以及追求。我们看到很多罗牧的流传下来的作品,大都都以冬山秋水为主。而这个冬山秋水的所表现的主题,都是以树法为为主要构图方式。在画面中配以山石及溪水,形成了那种秋风萧瑟的艺术感觉。这些风格都是在晚年经过写生与观察逐渐所形成的。那么罗牧早年的风格是以王蒙,董其昌等元四家的山水风格为主。到中年以后,通过对董其昌等人书法的理解与实践,逐步悟得了书法与山水画线条的基本原理。我们从他中晚期的山水画作品中可以看出,罗牧的山水画是用书法的笔调写出来的。特别是在树法上,罗牧对家乡梅江镇的一草一木很熟悉,也非常眷恋。在树的表现形式上。基本上,都是上面是鹿角蟹爪等宋人常用的树法,中间点以秋苔嫩叶繁枝,使树看上去显得老气横秋,苍劲浑朴。画这些树都是以书法骨法用笔写出,整个画面简练古朴,形成了“林壑森秀,墨气翁然,”的艺术风格。
我们通过下面的一些图片可以看出。罗牧不但是在临摹古法有所体悟,在写生这方面也是加把这个平常观察到的这些树法加进去了。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平常我们所不注意的地方,被艺术家观察和体悟,就变成了一幅很好的艺术作品。
清人李廷珏有诗赞罗牧“书画门庭各有行, 画须生外熟方臻,至今源委西江派, 犹说饭牛第一人″。
编辑:王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