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
读【德】弗洛姆《人的境遇》
张自祥
到不少学校去参观学习,发现不少学校和校长们都喜欢谈到,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并把它作为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可多是泛泛而谈,总觉得,对这个问题多数校长都没有说透,缺点什么,没错,可极少能从哲学或心理学中找到其理论依据。读了弗洛姆的《人的境遇》忽然明白了许多。
弗洛姆从人与动物的区别入手,认为人的特性是“人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有回忆往昔、设想未来的能力,会使用符号来标记客体和活动,还具有超越自身种种感官的局限而无限飞升的想象力,具有认识和理解世界的理性。”,这里和马克思哲学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论述不一样,可与主观能动原理则是一致的。慨括地说,就是人具有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
人是软弱无力的,他无法选择来到这个世界,更无法摆脱死亡的命运,人无法摆脱自己生存的两重性:精神的束缚和肉体的束缚,但人又想摆脱这两个束缚,烦恼由此产生。
人是有理性的,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的生存生存问题的动物,他必须优先发展自己的理性,成为自然和自身的主人。于是产生了两重性,一方面,人所固有的理性存在,促使人发展自己,并通过它去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另一方面,人所达到的每一个阶段都给他带来不满和困惑,又驱使他去探寻新的答案和不满。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在人的理性使然,就是在这种困境或境遇中不断改变自己,追求与自然、与自身的和谐。
人考自己的行动来消除两重性的矛盾,他意识到“只有拓展自己的力量,过生产性的生活,人才能使自己生存富有价值意义。”“成为自在自为的人,并通过充分实现人的潜能的诸能力—理性、爱、生产性劳作-----而达到幸福。”
人就充分表现出无限的激情和强烈的奋斗的精神,为了生存、为了权利、为了爱、为了毁灭而忘我奋斗,为了宗教、为了人道主义理想而拼命冒险,这些奋斗精神正是人的生存特性组成部分和特征。
人献身于某一目的、某一理想或上帝一类的超人自身的力量,恰恰是人最求生命过程中的完善这一需要的表现。对生存方向和献身理想的需要是人的存在的本能,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要理解人的动机必须首先理解人的境遇。
这些观点对于教育及其管理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让教师最好的发展,首先要理解学生和教师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