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至,欢欣雀跃的孩子们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回家了。她们期待着冲出校门的那份自由和广阔,天山的雪,哈尔滨的冰雪世界,那里让她们心驰神往,而书包则又沉沉地牵引着她们的脚步,那里装着老师的要求和父母的期待。
在拉扯中,小姑娘开启了她的寒假生话。两天的摩和之后,她似乎找到了平衡点。除了远方的山水冰雪,还有电子产品上的世界,也让人如此沉迷。彻底的自由,无限的畅游,两天后的她们乎感到了失重。
于是,我们共同探讨并达成了共识,用承担,自律换取自由。每天承担收拾房间,刷碗等家务,学习上小论文,好书分享等方面进行的图片,可以争取积分换取旅游等期待的实现。对此,她在承担,自律和自由之间坐着跷跷板,时高时低,她希望我给予一些提醒,但仅仅是提醒,语言中间要剔除唠叨。对我来说,放下期待,让她成为她也是一种挑战。起床后,伴随着晨诵是个开启美好的一天,我会忍不住会说:“配音要抓紧了.......”。她立刻一脸的不悦,我知道那个焦灼的“我”又在作怪。下午的阅读时间,我忍不住又会说,每周至少20万字的阅读量,你这一本还没看完.........。如此种种,我看到了那个长期鞭打“自己”,又开始施虐孩子的“我”。
头脑里,我是如此地清晰知道孩子自有天意,她们如此的清晰,可那个因不安而时刻想控制的“我”经常会跳出来捣乱。就这样,我也做着跷跷板在释然和紧缩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