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月全食,更有百年一遇的超级“红月亮”,我内心深处是特别欣喜和期许的。不过很遗憾,只能趁上课间隙对天上阴晴圆缺变化多端的月亮匆匆一瞥,更是错过了“蓝月亮”“红月亮”,只是一瞥也惊艳了我的双眼,思绪也随之飞扬……
我没有忘记我是一名地理老师,在晚上六点四十左右,便给我的侄女和儿子打电话让他们去公园看月食,六七岁的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月食,他们只是被我电话里比平时高八度的语调所感染,显得惊喜不已。我自己也想用仅有的一点专业知识来给儿子稍微科普一下这一天文奇观,可惜当我从学校到家他已经酣然入梦。
今天刚好遇到监考,趁下午空档时间回了趟家,简单喝点稀饭搁下碗便匆匆返校继续晚上两个班的自习,等我把卷子改完,又整理出周六晚上自习学生要做得地理题,已经是十点四十多分了,校园没有了学生的欢声笑语,他们的欢声笑语此时属于宿舍。我有时候会特别羡慕这帮孩子,一件很小的事儿甚至一个微表情,都会让他们笑或者谈论很长时间。我可能是太久没有笑了或者是笑点变高怒点变低了,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喋喋不休……其实,我钟爱我的职业,我甚至常常被自己感动。比如此刻,近十一点的校园里安静的只剩路灯,这反而让我觉得轻松无比,耳朵边听到的只有肚子因饥饿而咕碌碌乱叫的声音,此时只想有酒有肉大快朵颐。
交九天的快速通道上几乎没有人和车,只有路灯陪伴。这样清冷的氛围很容易让人脑洞大开,我无数次觉得晚自习后的快速通道就像《摆渡人》里崔斯坦带着迪伦穿越过的荒原,不时会有一些长爪獠牙的东西出没,甚至在每年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时我还会为我穿了件鲜艳的衣服而担心会撞上点什么……总之,是自己吓自己的多。记得有一位老婆婆告诉我,在路上走着如果突然害怕时,自己朝脑门上拍三下,我很听话,每次晚自习回来路上有些脑洞时,我不仅拍三下脑门还会在心里默念,所有的都一路好走……我不是一个很好的人但自认为还算得上善良,希望能一切安好,忘记说了,今晚我拍了好多次脑门,心里念叨着这世间无数的好!
不谙世事的年龄,常是望着月亮,“未赋新词强说愁”的,而今,我常常把每天的光景说成过日子,自认为“过日子”这个词充满烟火味,让人觉得妥帖和踏实。
今晚有美丽的“红月”相伴,尽管有些遗憾没有看到。在只有一个人的路上走着,除了脑洞一些荒诞的事儿以外,还是诗意无限的。比如,正在紧张骑车前行时,瞥一眼跨湖大桥下美如画卷的陆浑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也会淘气的蹦达出来。
大概自古以来,明月总是与愁绪和诗意共存吧,苏轼先生曾问“明月”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岳飞也曾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来表达一位将军“精忠报国”的悲壮与豪迈,与此相比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显得有些儿女情长了。当年踱步于荷塘的朱先生要地下感知到今晚的“红月”景致,是否会稍微缓解一下心里的“颇不宁静”?
记得曾经学过一篇描述月食的课文,里面提到,老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天狗吃月亮”,详细的描述过,村里的大人小孩老老少少,一起欣赏月食的情景和对这一天文现象的敬畏之情……这篇文章已经被我遗忘了很多细节,只记得学习这篇文章时,内心对这样的情景就充满向往,如果外婆还在,她会不会也像文中的老人一样,对扑闪着大眼睛充满好奇的小孩子们讲“天狗食月”的神话传说?就在今晚,又有谁会给自己的小孩讲到让人充满遐想的神话故事而不是像我一样急于对孩子科普一些所谓“科学”的月全食?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大概因为自认为懂一点“文化”,随时随地科普孩子,又岂知这样的举止泯灭了多少孩童的好奇心?此刻,我倒有些庆幸错过了给儿子“讲专业”的时机了,甚至有些感激昨晚曾一度令人郁闷万分的晚自习。
其实,平常人的日子,哪有那么多的诗意,又有谁会经常驻足来凝望一下这宛若银盘的满月,谁会去问寻吴刚和嫦娥是否呆在月宫,或者被月色撩拨一下心弦……
你或者又要抱怨这个类似二次元的时代,不容我们驻足太久或者与人有过多交集。不过生活中还是有时常令人感动的事情发生,比如小区的门卫阿姨,我告诉她每次我晚自习要很晚才回家,在此之前她从没锁过门,刚开始我心安理得回来,然后径直上楼。直到有一次我刚走到大门口,听到她说“你回来了,雷,那我就锁门了。”才知道她一直在等自己……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话语,却温暖了整个冬天。是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已!
在07年曾经感受过日食,正阳光普照,接着就天昏地暗,让人有些不寒而栗。而月食的发生过程却缓慢温柔的多,从初亏到食甚再生光复圆,明月总会让人浮想联翩。
今晚的月食,若要发生在山花烂漫的季节该有多好,“花间一壶酒”,邀明月来“对影”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