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萧
在上一篇《还在盲目追求阅读量?精读才最重要!》中,我向大家介绍了精读一本书的重要性。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成了完整阅读一本书的主流。但是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所有文章,都要用精读的方法,仔细研读每字每句,细心钻研琢磨呢?
书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虚构类书籍,一类则是非虚构类书籍。而这两大类中又分成几个小类。虚构类书籍就包含消遣类文学与经典文学,非虚构类书籍则包括方法类、感悟类、成功学等等。将这些所有分类下的书籍全部精读,消耗的时间精力是巨大的,而你得到的也未必有想象中那么多。所以,究竟应该读什么类型的书籍,应该如何去读每一种类型的书籍,则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虚构类书籍
虚构类书籍中的消遣类文学遍布我们的日常生活。书刊报亭的各类杂志,网络文学网站上各种浅显的小说,那些我们看过一遍就会记住所有内容,并且没有欲望再去翻看第二遍的,都属于消遣类文学。这类读物活跃的时间只有几年,它们的流行变得很快,仿佛你这段时间刚看完现在流行的青春文学,下一本更火的书就被送到你的面前。
如果在这种类型的书上施行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的方法,不断钻研琢磨书中每个字句的意图,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还可能造成过度理解,将你所认为的高度强加到一本单纯描写青春情爱的作品中去。因此,这类书籍在我看来,是不需要进行过度精读的。无聊之时,看过一二遍,即可。
但消遣类文学因此就不值一看了吗?并非如此。我们的大脑需张弛有度,才能更好的得到锻炼,发挥自己的水平。而消遣类文学正是给我们的大脑提供了放松的机会。累了,乏了,读一本作者精心构造的完美故事,意淫一下自己是书中的男女主角,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虚构类书籍中的经典文学,相信大家都读过许多。我们国家的四大名著,托尔斯泰的《复活》,还有《岛上书店》等等,都属于经典文学。作者在文章中用了许多意向,设计了许多有意义的情节,它的内涵丰富,也大多讽刺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或是体现了作者的人生理念。这样的书就具有精读意义。
当阅读它们的时候,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个人物的故事,每个情节背后究竟说明了什么,悲剧人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幸,而喜剧人物中又是否存在着悲剧成分。读完之后,也可以与其他读过这本书的读者多多交流。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我,在交流过程中,你会收获得更多。
非虚构类书籍
非虚构类书籍大多是作者的心血。李笑来老师给我最大影响的两本非虚构类书籍《把时间当作朋友》、《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就是他与共同分享社群的其他成员的心血,是要进行不断精读,才能吸收其中精华的书目。
其实非虚构类书籍大多是这样。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之前,都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写下来的是他们思想的精华。我们如果想要吸收这些精华,就要不断思考他们的想法,经历一些他们所经历过的思维模式,不断向他们靠近,才能学会理解其中的精髓。所以,大部分非虚构类书籍是一定需要精读,并且是长时间、多次精读的!
或许有心的读者已经注意到了,我刚刚说,大部分非虚构类书籍是需要精读的。是的,并非所有非虚构类书籍都是精读的好材料。成功学,传记,这些由许多个个体偶然造成的必然的故事,是不可能在每个人身上复制的。我们喜欢读成功学,是因为我们在读它的同时,可以意淫自己通过他的方式获取成功,让你更容易变成思想的巨人,行动的拖延者。
不可否认,每一本书都可以让我们在其中学到一点东西,但成功学这类多读无益的书籍,去精读它,也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
不是所有书籍都需要精读,但不是说不精读,就不读。一开始在学习读书方法时,我们肯定会疑惑,也会不习惯读每一种书方法的转变。但读得多了,践行得多了,这些方法也就逐渐变成我们的习惯,用起来得心应手,不是吗?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这篇文章的话,留个小红心呗~~
我是景萧,一个快要大二的未来女法医。专注个人成长,专注分享成长。我认为成长最重要的是践行,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