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 教师博览 今天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举办的“教育与人生”中做了一次在线讲座,主题是“怎么做老师”,虽然是面对未来的准教师们做的分享,但是对于所有老师都是受用的,小编把讲座全文推荐给大家,一起来看吧。
大家好,非常开心能够参与“教育与人生”的论坛活动。收到邀请时,我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因为我们教师的工作就是和学生交流沟通。在某种意义上,教师只有在和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成为教师。因为是和小教专业的同学座谈,所以我准备了一些和教师相关的话题,采用漫谈的方式,来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些我的感想。
教师常被喻为红烛、春蚕,意为教师要像春蚕、红烛那样,耗尽自己,去成就学生、照亮学生。有人认为: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未必要做红烛、春蚕。这种讨论虽然有意义,但在我看来,所谓红烛、春蚕,是指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像红烛、春蚕那样全身心为学生。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那么红烛精神、春蚕精神就是对教师使命和价值的最生动的写照。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教师的价值就在这里。
1
教师的目光
我们先来聊一聊教师的目光。这个话题来自于一幅“小林漫画”的启发。老师在学生毕业前最后一节课上跟学生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这幅画感人至深,把师生离别的不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鼓励以及种种尽在不言中的情感,通过寥寥几笔细腻地勾画了出来。所有的老师都希望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越是成功的老师学生会离他越远,既会走得远,也会不断地超越他。所以,一个好老师是这样的:在我面对面能看到你的时候,给予你关心、鼓励的目光;在你离开时,会在背后默默注视和关注着你的成长。所以,我觉得教师的目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面的目光,一种是背后的目光
我给大家推荐的《全世界都想上的课》这本书里面,有一个情节就很好地体现了老师的这种对面的目光所饱含的深情鼓励。日本有一种很有特色的宝塚歌舞剧。桥本武老师看宝塚剧的时候,他的乐趣不是去看那些在前排舞动的、已经成名的演员,而是把目光投向那些在后面的、还没有成名的演员。桥本武老师甚至觉得看宝塚剧的乐趣就在于观察那些虽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但是依然卖力演出的宝塚剧演员。
文字是这样写的:若将目光移往全力舞动于名角儿身后的学徒,观剧乐趣会随之倍增。下一个名角儿,必在这群学徒之中,那会是哪一个呢?正是怀着名角儿的梦想登台,全神贯注、拼命起舞的少女们,把桥本先生的心给打动了。
这样的目光是教育者的目光,这样的目光就是要鼓励和发现那些正在努力向上的孩子们。
面对面时教师的目光有期待、有鼓励,也有严格要求。而当学生离开时,学生背后的教师目光则更多的是对学生未来的祝福和期冀。这种背后的目光在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是深有体会的。“背后的目光”你能感受到吗?能的。你能体验到那道目光一直关注着你,让你不敢懈怠。
2
教师的心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聊过教师的目光之后我们来聊聊教师的心。下面这张照片是成都金沙小学的走廊,墙面上写着“我的心是孩子的”。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说我的心就像孩子一样,永葆童心;还有一层是说,我的心是扑在孩子身上的,我的心是属于孩子的,老师是和孩子们心心相印的。这种心心相印集中表现在老师能够了解孩子,能够抓住学生的心。
我国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校长就这样说:“教师的进步离不开领导、离不开同事、离不开家人,但是作为教师,成长过程最离不开的还是小朋友。”所以,俞正强校长特别感恩学生对他成长的帮助。
俞正强校长分享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他刚做教师的时候,对学生特别严厉。如果上课期间有一个学生吵闹,他就会把所有的学生留下来,不让他们放学。后来,有一位同学在作业本里写了一句话:“如果你上课能让我们忘记吵,算你有本事。”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学生上课吵闹是因为你讲课没有吸引力。因此,把课讲好,讲课能抓住学生的心,能拨动学生思维的弦,是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功夫。
俞正强校长说:“教育里的幸福,如果要描述一下的话,就是你的小朋友(学生),能够到你的身边来,你对你的小朋友(学生)具有吸引力。你能得到小朋友们开心的笑,你能得到小朋友们很多问候,他们满意,那就是幸福。”怎么才能得到这种幸福呢?
就是要把握好所教的学科,了解学生,即把课上好。他说:我们对数学把握得不是很好的时候,我们通常会通过一些形式来吸引学生。如果我们能够对数学把握好,形式就慢慢变得不重要了,就会返璞归真。那么,现在我们吸引小朋友的是什么呢?就是你在上课的时候,能够去拨动小朋友的那个思维,然后去牵引小朋友那颗心。把他的思维和心抓牢了,这节课他就一直跟着你、跟着你、跟着你,或者有时候你跟着他、跟着他、跟着他,他也会跟过来、跟过来、跟过来。因为我们已经进入数学的内核部分了,所以形式慢慢地开始淡化。所以,我经常就是一支粉笔就可以把一节课上到底。
那么,能否达到这种境界呢?我想这是跟教师的修养有关系的。
3
教师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