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们的普遍观念是让我们的大脑保持清醒,越清醒越好,这样才能更有思考的去写作。最近看了一本书《成为作家》,因为被简友推荐的,所以好奇看看。
《成为作家》里说,我们写作时靠两种状态,一种是有意识,一种是无意识。有意识的我们在写作时,会凭脑力去思考,去联想,把现实中的一些素材有意的去挖掘出来,然后拼接加工,再加上自己的观点从而成为一篇文章;而无意识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
即是在你半睡半醒之间,意识处在混沌和清醒之间,然后你下意识的写出脑海中的各种碎片东西,或者昨晚梦到的,也或者昨天晚上甚至是前天令你有印象在脑海中念念不忘的记忆,这时,你写作完全靠下意识的反应,想到哪就写到哪,没有使用脑力去有有意识的思考,这时写出来的东西完全是你自己的东西,完全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
这本书告诉我们的训练方法是:每天早上比你平常提前1个或1个半小时起来,不去翻看任何书籍,甚至不去看你前一天写的东西,动起笔来开始写,写你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无论写的好不好,别停下笔,让下意识状态推动你,第二天早上同样如此。
我显然第一次听说这种写作训练方法,并对这种方法有一种如遇到知己般的肯定。我也写了好些天,对于经常坐在书桌前冥思苦想很久才动笔有很深的感受,比如经常不知道写什么,找不到话题;或者找到了话题,左想右想迟迟动不了笔,因为不知道怎么写。我们在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会经常看别人写的文章,希望能从中找到灵感,因此这些一系列动作使你很用力的去写一篇文章,但是写出来的东西或多或少受到别人的影响,不完全是你自己的东西。
如果你想成为作家,就需要你有一种随时随地构思出一篇文章的能力,如果突然有一天你灵感枯竭怎么办?或者你情绪不好写不出东西怎么办?比如说你正在写一篇长篇小说,编辑正在催促你尽快完稿,而你那天又完全不在状态,你该怎么办?这时就需要你长期训练的无意识写作帮助你了,即使它不合逻辑,条理不同,但写着写着,你总会在写的过程中找到灵感。
写作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再加工,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一份人生经历,写作是让这份经历在纸上重新的还原出来,我想你在人生的路上走着走着,对身后的许多人或者事会遗忘很多,你翻尽脑海,始终想不出你高中同桌的名字,或者一周前你做了些什么,如果某一天你遇到了这个同桌,她自报姓名时,你才“哦”的一声,一个深藏脑底的名字跳了出来。
我们的记忆不是缺失,只是被过多的其它错综杂乱的琐事所掩盖,就像秋天地上铺满的落叶,层层叠叠的,通常最初的一片落叶会被后来的落叶掩埋在地下。我们的记忆同样也是如此,无思考,不受干扰的无意识写作如同层层抽茧,将记忆一层又一层的剥开,最后全部化成你的文字。
写文字久了,就养成了习惯,每天总想写点什么,她带给你思考,创作,还有精神上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