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读书| 从读书开始 尝试不粗糙的生活
(1)
想象这样的场景:
晨曦轻轻洒落,由着光线绘出了神圣的十字架,透过十字架的空隙,你能望见青葱的叶子在随风自由地摇摆,唱诗班的赞歌就舒缓地飘荡在耳边,你感觉到自然,感觉到放松。随着光线,十字架越来越明亮,外部世界浮泛的喧嚣早已让位于敬畏与静默,你似乎看见了希望,你双手合一,祈祷救赎。
这幕场景出自光之教堂的纪录片,是安藤忠雄的最著名教堂设计,是他教堂三部曲中,自己最喜欢的,因为我曾感知到了它的力量,是令人幸福的建筑。
(2)
为何「光之教堂」会令人愉悦,感到幸福?建筑与人的幸福之间到底有何关系呢?
德波顿的《幸福的建筑》告诉了我们一个答案,其实建筑是有生命的,它安静地与我们对话,如一树一花,当我们的精神被慰藉,此时的那个建筑对于我们来讲就是幸福的,就是美的。
(3)
建筑与人的幸福之间关系的核心在于,对话。与建筑对话是怎样的体验,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过程:痛苦、感知、唤醒。
众多美的事物正是在跟痛苦的对话中获得它们价值的。历经一番苦痛是欣赏建筑之美的非同寻常的先决条件之一。所以要真正被建筑之美打动,我们须得具备一点悲痛。其实我们总是能体会痛苦,因为我们几乎一直处于不平衡的危险状态中,厌倦与激情,理智与情感,单纯与复杂,安全与危险,朴素与奢侈。在极端中寻找中庸,我们会慢慢开始忘记我们曾有雄心壮志或是感觉精神焕发、胸怀希望的所有理由。于是我们期望我们的建筑就像一种精神气质一样促使唤醒我们成为一个更有希望的自我。
建筑是有精神气质的,一幢伟大的建筑会向我们讲述从容、力量、平衡以及优雅,你看即使是最简单的线条,都能给人不同的印象。比如直线看起来稳定,曲线则显得浮华,如果是锯齿形的线条,则让人感到烦恼。
认真感知建筑的气质,不经意会被某个美的建筑吸引。而我们之所以被吸引,是因为我们察觉到它包含了可以体现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尚在阴影处的憧憬的某些品质,而这些品质正是我们个人所缺乏的。
所认为的美的建筑其实就是另一个你,它唤醒我们理想的自我以及我们内心重要的、易于迷失的侧面。通过感知建筑,那些我们自身之外的价值观,鼓励并加强我们内心渴望的所在。
(4)
自己之所以被光之教堂打动,正是因为那时自己看了郑念的遭遇,一段荒唐残忍的往事,又听到朋友念道他的朋友自从天津爆炸到现在,依然昏迷,人事不醒。自己设身处地想想,于是就特别难过,伤感所处的世界真是糟糕透了。恰巧那天晚上在研习建筑纪录片里看到光之教堂,随着镜头缓缓拉进,光、风、希望,所有建筑存在的一切都在宽慰着自己,虽然只有一分钟不到的镜头,但足以令我宁静下来,不再焦虑,好似一切无力和迟钝都消失了,感觉又充满了力量,定业所在,当坦然处之,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不焦虑未来,认真当下。这就是建筑的意义,这就是幸福的建筑。
愿你在低落时,得以建筑的慰藉。
*****
部分文字摘自德波顿《幸福的建筑》
所提的纪录片可移步观看(日语,无字幕,可直接滑至00:40开始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2MTEyNDEy.html
2016年4月